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分类在中学科目二中是客观题部分的常考点,考查形式主要是例子的反向识别。
要求考生在把握概念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例子识别。
这里介绍两个常考的维度进行区分识别。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可以将记忆划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这里注意听到过的也算是感知过的,所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也属于形象记忆;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我们记得勾股定理等;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所以是事件带给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记忆深刻,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属于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例如虽然很久没有骑自行车,但是骑车的时候依然会骑,这是因为我们有动作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容量较大;当时感知到的没有来得及经过加工就忘记了,所以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形象鲜明。
编码方式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以图像记忆为主。
比如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了很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些信息容量很大,但是我们看过就忘记了,这就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经过注意会进入到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这里的组块就类似于归类的过程,将事物进行归类处理,一类的可以视为一个组块。
短时记忆又称之为工作记忆,指的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
的意识,操作性强。
例如,你向别人询问了一个电话号码,需要拨打这个电话,当你挂断电话之后,再回忆这个电话号码的时候就记不清了,这就属于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通过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无限并且保存时间长久。
其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表象编码主要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的知觉信息。
例如某人对某个场景记忆深刻;语义编码则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
在这里常考查的是长时记忆的两个编码形式。
以上是记忆分类中常考的两个分类维度,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先把把握定义关键词,再对例子进行识别做题。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例如有的人身体存在残疾,但是心理却异常强大,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做到了身残志坚,这就属于心理对生理的互补。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这里面的差异既包括群体上的差异,也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属于群体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属于两大类群体。
同样,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南方人、北方人,也都属于群体差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每个规律的含义,并且注意每个规律和教学启示之间的匹配关系,平时做题时多注意积累例子,也是复习的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