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季羡林①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
②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冬芬。
胡也频先生被国民党通缉后离开了高中,再上国文课时,来了一位陌生的教员,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很容易懂。
但是,他的笔名我们却是熟悉的。
他翻译过一本苏联小说——《争自由的波浪》,由鲁迅先生作序。
他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长信,我们在报刊上读过,现在收在《鲁迅全集》中。
因此,面孔虽然陌生,但神交却已很久。
这样一来,大家处得很好,也自是意中事了。
③在课堂上,他同胡先生完全不同。
他不讲什么“现代文艺”,也不宣传革命,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心地改学生的作文。
他也讲文艺理论,却不是弗里茨,而是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
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④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的作文。
感情真挚,自不待言。
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
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等等。
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
“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
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
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
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
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
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⑤五十年代初,在民盟一次会议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他已垂垂老矣。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
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
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概了。
⑥我生平还有一个弱点,我曾多次提到过,这就是,我不喜欢拜访人。
这两个弱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
⑦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京回到了老家绍兴。
这时大概正处在十年浩劫期间,我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自顾不暇,没有余裕来想到董先生了。
⑧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然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看来我只能抱恨终天了。
等我们两个隔世相遇的时候,我相信,我的两个弱点经过地狱的磨练已经克服得相当彻底,我一定能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⑨然而,这一些都是可能的吗?这不是幻想又是什么呢?“他生未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与董秋芳先生相识相惜过程中所发生的事。
A________→ 董老师认真批改我的作文→B________→我获悉董老师的离世(2)初识董秋芳先生给我的印象和相处下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下划线词的含义以及作用。
①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
②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4)下列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
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
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最让你难忘的老师以及他(她)对你的影响。
(只能写×老师,不能写老师的真实姓名)【答案】(1)A.董老师担任我的国文教员;B.我多年后与董老师相遇(2)用了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的写法。
先写初识董老师时是那样平凡普通,为下文突出董老师的文学才华起反衬作用。
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董老师的崇高敬意。
(3)①“和盘托出”是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的意思。
文中表现了董老师批改“我”作文的认真及对“我”写作能力的肯定。
②“怅望”是惆怅地看望或想望或观看。
在文中表现了“我”对已离世的董老师的思念和还未及向老师倾吐心声的遗憾、后悔。
(4)心理活动描写,真切地写出当我听说先生离世时内心的震动以及极度痛苦、悔恨之情。
(5)略【解析】【分析】(1)文章第二段写的是董老师担任我的国文教员;第三、四段写董老师认真批改我的作文;第五——七段写多年后我与董老师相遇;最后写董老师的离世,我感慨颇多。
(2)文章首先写初识董老师时的印象是平凡普通,为下文表现董老师的文学才华起反衬作用,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董老师的崇高敬意,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3)“和盘托出”本意是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在文中指的是“我”苦心孤诣的写作特点被董老师全部分析了出来,并且表达出对“我”写作能力的肯定。
“怅望”本意是惆怅地看望或想望,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这个词语表现了“我”对董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也饱含着对没来得及对董老师表达感激之情的遗憾和悔恨。
结合文段的内容理解分析即可。
(4)这是一段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可以体会出当“我”听说先生离世时内心的震动;从“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可以体会出“我”的极度痛苦和悔恨之情。
(5)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写出自己难忘的老师,阐明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即可。
故答案为:⑴A.董老师担任我的国文教员;B.我多年后与董老师相遇⑵用了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的写法。
先写初识董老师时是那样平凡普通,为下文突出董老师的文学才华起反衬作用。
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董老师的崇高敬意。
⑶①“和盘托出”是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的意思。
文中表现了董老师批改“我”作文的认真及对“我”写作能力的肯定。
②“怅望”是惆怅地看望或想望或观看。
在文中表现了“我”对已离世的董老师的思念和还未及向老师倾吐心声的遗憾、后悔。
⑷心理活动描写,真切地写出当我听说先生离世时内心的震动以及极度痛苦、悔恨之情。
⑸略【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注意文章的层次脉络,对文段要概括准确。
⑵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方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内容,注意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考生要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要注意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等。
⑷本题考查表现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要注意掌握描写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注意掌握此类题型的常用答题方法。
⑸本为开放性试题,表达要准确,要紧扣主题,表达简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
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
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
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
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
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
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
,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
轻的、清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
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于是他坐下来沉思默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
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
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
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往上推。
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
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
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
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
他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心血,流尽了汗水。
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日月山川、世间万物。
可是他已经累倒了。
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
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
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
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大地照明。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天空,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
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
他的肌肉变成了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
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矿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
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露。
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虫鱼。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万物。
(1)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盘古身体的某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事物,这两者之间是怎样联系的?(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三个方面:①宇宙最初的景象;②天地的形成;③万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