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件夹》教学设计

《文件夹》教学设计

《文件夹》教学设计
执教:勉县九冶小学赵珂
一、设计理念
这节课内容为书本“文件夹”中关于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建立、文件及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命名、重命名,教材以任务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新建、文件、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命名的操作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会文件及文件夹的相关操作方法,最终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的,计算机又如何管理文件文件夹的。

这部分内容在本书中占重要地位,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要使用到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学重型的计算机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分成小级让他们共同进行探索学习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已经学会了如何保存文件可是同学们还不太清楚“文件夹”是干什么用的,“文件”和“文件夹”有什么关系。

通过展示实物和对实物的理解和讲解,使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文件夹”的作用,和对文件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1、操作示范法
2、同步教学法
3、比喻法
五、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利用旧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综合运用;
2.新建、打开文件夹和子文件夹,复制、移动、命名、删除文件夹和子文件夹
3.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重点:
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命名、重命名。

七、教学难点
复制、移动文件及文件夹
八、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实物引题。

师: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什么?(展示文件夹实物)
生:文件夹
师:这些呢?(从文件夹中拿出文件)
生:文件。

师:文件夹与文件有什么关系?(找几个学生交流)
生:文件夹储存、管理文件
师:在我们的电脑中也存在着文件和文件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展示课题)
(二)新课:
1、新建、重命名文件夹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电脑,对不对?
生:喜欢。

师:听到大家响亮的回答,我可以确定,大部分同学学习电脑的兴趣很高,老师很高兴,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建文件夹有哪几种方法?(教师展示书中介绍的两种方法)师:同学们看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好,现在就来做做看,听好了我的要求:在桌面上创建一个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里面创建两个子文件夹。

师:子文件夹和文件夹的创建方法都是一样的
(学生独立探索操作,老师观察监督)
师:做好的同学请举手
(找学生交流操作方法,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好,可是文件夹跟文件一样都是要有名字的,就像我们人一样,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给文件夹和子文件夹取个名字呀好不好?
生:好
(教师介绍给文件夹和子文件夹命名和重命名的方法)
师:看懂了吗?
生:懂
师:那还等什么赶快动手给刚刚新建的文件夹和子文件夹取个好听的名字吧(子文件夹和文件夹的命名和重命名也是一样的)
(学生独立操作,老师观察监督)
2、复制、移动文件夹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文件夹放到了桌面上,好像有点不合适呀?
生:对
师:电脑桌面是公用的,如果放在桌面上,会被别人改动或删掉。

生: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师:我们可以把它移走;隐藏起来……你们觉的怎么样?
生:好啊,试试看
师:那我们就试试把它移走,好,现在就让我们给文件夹搬个家。

(教师展示移动文件夹的方法,确定目标位置)
(找学生来说说步骤,强调按照要求和步骤来操作)
师:有些同学的文件夹已经搬好家了,咱们来看看他的做法。

(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观察,补充其他不同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复制、剪切的特点)
师:没有完成的同学,找个自己喜欢的方法,给文件夹搬家;完成的同学,自己试试其它的方法。

十、动手实践
上机任务:练习课本P50 练一练
十一、教学反思
现在学生在信息的学习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

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习,如何去掌握。

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

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

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

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

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

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

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

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