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海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新版海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考研已落下帷幕考研虽然已经结束好长时间,而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清晰且深刻。

回首考研的这段经历,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以后一直到临近考试的状态,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考研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考研帮里学长学姐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不仅能让我打起精神背水一战,还使我的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初试成绩出来的这两天,酝酿了一下,我也想为将要参加下一届考研的的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文章,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

文章字数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文末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分享,谢谢大家。

海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参考书目:
《昆虫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雷朝亮,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南方本),李云瑞,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李云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许再福,科学出版社。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专业课复习
我是从三月份,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开始看视频网课,主要是根据视频内容理解教材,教材一定是要看的,考题都是出自教材的,你只背老师给的框架不看教材,甚至不理解框架的来龙去脉,到时候背诵也很困难。

基础班视频就是看一遍,把框架记在本子上,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教材内容,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弄明白,比如我自己就把植物那块单独整理了一下,会考植物学的解剖知识,以及植物生理学的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但一定要把书看细,往往你认为不会考的知识点就真的是考点,比如比较初生生长与次生生长。

书本的细胞那块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遗传分子那块也会考到,毕竟现在研究的都是基因分子相关的内容。

普生一定要注意社会热点,今年就考了单独二胎政策,让你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这个。

还有就是诺贝尔奖等等,13年考过。

由于大三下学期有课,也有很多乱七八糟写的事情,所以每天都是抽空学习,时间也不多,花了一个学期看基础班。

强化班是从暑假开始的,也就是七月份。

我感觉强化班跟基础班内容差不多,就是把教材又过一遍,这一遍比基础班深入的地方就是分了专题,把知识进行了
整合。

我就是又把强化班看了一遍,耽误了很多背诵时间,这是我后悔的一件事,大家只要在基础班把内容理解到位,强化班可以加速看,理解退居第二位(前提是你已经理解了教材内容,没有疑惑的地方了),最主要的就是把整合的框架记下来,开始背诵,背诵尽量早!!!!!!!基础班看完,强化班开始的时候同步背诵(最开始是背诵框架,不背每个框架的具体内容,等框架背好了,再根据机构发的背诵的书把具体内容填进去)。

后期就是自己做知识点整合,我的经验就是这真的最重要,它是框架的具体版,就是专业课考试范围的骨架:比如细胞分裂分化(细胞周期调控,衰老,凋亡,全能性等),酶活性,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进化,种群,动物行为等。

有些章节可能就一两个考点。

比如第一章,就是生命的特征和生物分界。

有些章基本是不考的,比如呼吸,感觉,运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所以背框架两遍以后,对一本教材的来龙去脉已经掌握了,就依据知识点背细节。

背着背着很多知识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到了暑假就要全身心备战了,千万不要浪费这里的时间。

专业课到这一阶段已经要有初步的框架和自己的笔记,然后要结合你自己买到的真题和重点,进行第二遍。

这里既要记忆,同时也要结合真题看重点在哪里,重点、考过的要重点背,同时也要根据真题有自己的判断来记忆其他的。

对于没考过的小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十月份要开始做题了(背诵不可中断,继续充实自己的背诵框架,在背诵之余加上做题),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哪里不会着重背哪里。

我自己总结了一些我个人可能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光合作用的一些题目,Rubisco的大小亚基数目,层积处理、巴斯德效应、与广口瓶有关的实验、果实成熟的一些特征变化(大
题)、推测植物矮小的原因。

通过做题,你会发现你之前准备的那些简直太弱了,你可以慢慢用这些答案的答题方式去一点一点晚完善自己。

到了后期,之前的知识点框架已经深深印在你脑子里了,这时就可以把框架丢掉了,开始背你自己整理的知识点。

十月份开始做题,就不要中断,不断通过做题完善自己的框架。

其实做题才是真正提升自己的方法,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做题,目的就是参考后面的答案完善自己的不足。

有了一个整体架构,一份笔记,和整个知识体系,怎样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背书就是必由之路了。

不仅是专业课,公共课也有共同的规律,我在看英语真题的时候也走过弯路,《木糖英语英语手译》厚厚的一本,做题时找不准方法就会显得没有效率,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掌握规律,把一些选项中的“坑”总结出来,并且总结各种题型,政治也是如此,《政治新时器》中的真题和练习题,都有不少的大题,大题刷起来只靠数量取胜是完全不行的,还是要沉住气耐心的把大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不在乎数量,而是做完一道题,掌握一道题中涉及到的规律并加以总计,然后再去做题,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度。

说了这么多,有些跑题,我们继续聊专业课。

有人说,光会背书当然不行,但是连书都不愿意背,你凭什么上研究生?
这句话很对,但是重点在于,很多人根本就不懂怎样去高效地背书!我们的教材扬扬洒洒百万字,我们做笔记再怎么精炼也必须下笔万言。

我认为,逐字逐句背下这么多内容,先不说有没有必要,你根本就背不了!那么,我就把我的方法介绍给各位,就是定义+层次方法。

每个概念,教材中都会先下定义,再分层次阐述,于是形成满满几大段内容。

这些内容,不是所有句子都要背,只要背定
义与层次。

上了考场先写定义,然后把各个层次有条理地铺开,每个层次下面的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现编,自己要学会扩展。

到了最后半个月,题也全都做完了,可以回顾一下,这时的重点又回归背诵了,把之前的所有进行一个整合,这时框架已经太小儿科了,你可以参考框架的知识点,把每一个知识点的答案完美的背出来就可以了。

在后期可以做一做研教新版的模拟题,这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很好的途径,你通过考试,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在上考场前的每一次锻炼都是宝贵的经验,做不好没关系,只要你能根据自己的表现做出积极调整,上考场的时候会有惊喜哦!可是出题角度的不同就决定了题目的多样化,也决定了答案的灵活性。

一味地押某一个重点忽视命题切入点会得不偿失。

这本书从各重点知识可能的出题角度出发总结必备语句,我太喜欢了。

看完这几年的真题总体感觉出题人开始重视专业英语和实验了,以前复习的时候感觉实验可以不用看,但现在发现实验部分越来越重要了,当然不知道这种出题风格会不会继续延续下去了,目测应该会,毕竟出题人刚更换。

最后就是大时间段安排好后,每天一定要做计划,比如早上六点半学习,一天学多长时间,上午七点到九点干什么,是背专业课还是背单词...这些一定要细化。

先确定好小目标再逐步实现大目标。

考研什么的,坚持就好,最好是能找同考研的人一起复习,一起监督。

化学这一块,如果觉得自己基础差,大可以现在开始看教科书,不用看很快,但是一定要看懂,最好不要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后面看辅导书的时候也是似懂非懂的,再然后考试也是似懂非懂的。

然后分数。

总之,加油吧,考研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