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及其意义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方法是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学习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各门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科学家在探索社会世界时所作的一切。
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解释;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社会研究者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等。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具体方法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都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
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同的方法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来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范式,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他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去;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可以说,定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则是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它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时对所研究问题有一种明确的理论基础。
相反的理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的。
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而定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特殊性。
6、研究的过程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的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二章理论和研究1、理论及其层次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相关的命题;特征: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理论是一种抽象、系统的认识;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限时作出解释。
层次:宏观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现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中观理论: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微观理论:则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特征: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解释越精确地理论越是好的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理论的构成要素①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由定义构成;功能:在科学上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的网络,它将各种单个的研究成果相互连接,并且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
判断概念的作用:有用的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有用的概念必须是精确的;有用的概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
概念的应用:提炼概念的方法:一是从理论文献中借用概念,二是从经验材料中抽取概念。
②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取值的概念,则叫做常量)分类: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量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
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③命题与假设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也是命题的特殊形式: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既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3、理论和研究的关系科学是理论和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法则;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
研究者从他所希望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材料,以检验这种一般性理论。
假设演绎法: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从这种概括出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重整理论:实际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并未注意的事实。
这些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它迫使研究者把这些新的变量与一个具体的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扭转理论: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断帮助研究者形成新的理论兴趣中心,不断为研究者打开建立新理论的窗口和途径;廓清理论: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概念是理论建构的砖石,而概念含义的准确清晰,则是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4、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建构的过程:从观察到概括(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进行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从概括到理论。
理论检验的步骤: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由理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分析资料;评价理论;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研究问题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2、选题的标准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性: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则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3、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特征:所陈述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外;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注重点: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运用变量的语言,采取提问的方式;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
4、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的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方法:如何查找相关文献:相关的着作、相关的论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根据学术期刊的地位来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根据发表的时间选择、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如何进行文献的阅读: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该研究的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第四章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的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类型。
2、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这类研究力图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或其中某一部分)是如何运转和相关联系的,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它们往往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理论倾向,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于增加对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则是指那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3、研究方式①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是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的材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