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实习报告标准版

气象实习报告标准版

气象实习报告标准版气象实习报告标准版11月16日温江实习报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xx级实习时间:20xx年11月16日实习地点:温江气象局实习人:sb1>实习目的:1、对农业气象有新的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及学会农业气象的观测规范;2、观看人工影响天气的规范要求,操作过程。

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环境要求,及仪器的使用;3、掌握气象的观测和研究方法;4、根据要求观测各气象要素,掌握正确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保证气象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5、通过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气压来预报天气;6、通过实习了解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测定方法和整理方式步骤,具体为各实验仪器(干湿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地面温度表、风向仪、空盒气压表)的安装使用,(2)实验数据的正确读取、精确记录以及数据处理图标;7、将所学得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深化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习内容1、听农业气象知识讲座,观测内容,操作过程;2、观看人工影响天气的仪器,及使用规范;3、地面观测场听讲解及使用规范,使用方法,操作过程。

3>实习概况1、农业气象知识讲座农业气象观测是对农业生产的对象和过程同时进行平行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是农业气象服务和科研工作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气象要素观测,农业小气候观测,农作物、畜禽、经济林木发育期和生长状况观测,自然物候观测以及农牧业气象灾害观测等。

农业气象观测所获得的资料可用来鉴定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进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以及气候的分析和区划,也可为利用、调节和改造农业小气候条件提供基本资料。

农业气象观测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在农业气象站附近的农业气象观测地段上进行。

为了使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在选择观测地段时要考虑地形、地下水位和耕作技术等因素在年际间的基本一致。

观测的农业对象要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种类。

物候观测的时间间隔以不漏测和不迟测为原则,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应能反映其变化状况和极值。

观测时间可根据农业气象要素和农业生产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同时要考虑与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时间相配合,通常采用定期观测,也可进行不定期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方法根据所要求的精度分为目测、常规仪器观测和精密仪器观测。

70年代以来,观测仪器有所改进,出现了遥测和综合农业气象观测仪器,可自动打印记录多种农业气象要素的数据。

遥感技术提供大范围的雨量信息,也可用于确定自然植被和畜禽的状况。

这些都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自动化、遥测化和综合化以及最后达到客观化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克服不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趋利避害)以便帮助农业丰产丰收。

它的任务是及时为农业领导机关和农业生产单位提供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以及有关的农业气候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有关单位正确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2、人工影响天气温江的人工降雨基站,只有经过指挥中心的允许才可以经行人工降雨的作业。

指挥中心通过雷达的观测可以知道高空的云水汽的含量,在需要降雨的地方在合适的时候,向所在地站点下达命令和信息,哪里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发射高炮或火箭进行人工降雨了。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

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

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

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

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

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

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

因此,用碘化银催化降雨不需飞机,设备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可以大面积推广。

除了人工降水(雨、雪)外,碘化银还可以用于人工消云雾、消闪电、削弱台风、抑制冰雹等。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高炮主要以65式双37高炮为主,高炮由4部分构成:自动机和反后坐装置、瞄准具、拖架、炮车。

其中,自动机和反后坐装置是整个高炮的核心部分。

讲解人员拿出两枚37高射炮弹做介绍。

炮弹是铜制结构,37cm高,弹夹是铝质,一般是只装一片弹夹,弹壳是铜质。

其内部装的是碘化银,根据碘化银的分量来区别起作用,比如是增雨弹还是防雹弹。

完了我们又观看了一台车载火箭。

车载火箭的有效射程是8千米,其作用和高炮一样,只是其火箭的发射是电力点火,人员安全距离是30米。

车载火箭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其火箭的造价也相当的昂贵。

3、地面及高空观测高空站主要负责本地区高空气象要素探测。

主要利用无线电高空探测仪,无线电高空探测仪为一次性产品,悬挂在气象气球上升空(或由定高气球、飞机、火箭上下投),能测定各个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每天早晨七点和晚上七点释放一次,还有凌晨一点钟放一次。

无线探空仪在使用前要对各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当探空仪升入空中后,l波段雷达会进行自动跟踪。

无线电探空仪由感应元件、转换电路、编码装置、无线电发射机和电源组成。

可以连续不断地发送气球上升(或降落)过程中所测各高度上的气象要素值。

地面接收设备则进行信号接收、解码和资料处理工作,由计算机终端直观显示出来。

这次实习主要观看了二次测风雷达。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辐射等。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

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

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因为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观测场内仪器安装的原则是:保持距离,互不影响;北高南低,东西成行;靠近小路,便于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类。

定时观测是气象台站的基本观测,主要目的是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积累资料,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

气象工作者经过统计发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观测4次与观测24次(1次每小时)的日平均值非常接近。

因此,中国气象局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必须进行2点、8点、14点、20点这四个时次定时观测,昼夜要守班;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只进行8点、14点、20点3次定时观测,夜间不必守班。

4>实习总结这天的实习,我获益匪浅。

我十分感谢老师和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

通过这次实习,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增加了许多,在此体验到了气象工作者的艰辛,收获丰富,感触颇多。

首先我熟悉了农业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对于农业气象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

其次,对整个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工作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地面及高空观测方面,重新熟悉了使用的仪器,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及数据对于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出现误报的严重后果,作为一个气象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这次实习,使得我们对气象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了实践的基础。

可以说,这次实习收获丰硕。

扩展阅读:气象实习报告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xx级气象与气候实习报告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班级:20xx级1班姓名:李艳学号:20xx100120指导教师:丁辉实习地点: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气象站实习时间:20xx.06.1820xx年8月日29 一、实习概况1、实习背景经过大二上半学年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气象气候的相关知识。

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实习是其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印证课堂所讲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2、实习目的: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计的能力熟悉室外数据采集过程和对有效数据的整理过程,培养对气象与气候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加强时间概念在气象与气候的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

激发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兴趣。

同时了解气象局工作过程;熟悉基本气象仪器的操作使用。

3.实习人员: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20xx级1班全体同学。

4.实习地点:成都龙泉气象局,气象站5.实习器材:干湿温度表、空盒气压表、风速仪等。

6.实习意义:通过实习提高气象观测能力,加深理解各项气象因素对气象的影响,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了解如何进行各项气象预报,了解气象站仪器,学会实地操作,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7.实习日期:20xx.6.18.星期一天气阴二.龙泉气象局2.1气象局的工作:气象局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

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

即气象预测、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收集、评估、确认、气候监测、分析、评价。

2.2气象要素:温度(最高、最低)、湿度、降水、气压、气温、风六大要素。

2.3气象预报时段:20:00次日20:00;20:00次日08:00.2.4预报原理: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