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就业前景新闻专业是近年高考中的热门专业。
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该专业的录取分数超过了英语和法学,连续几年稳居文科类专业首位,近几年报考该校的文科最高分考生,也往往出在新闻学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录取分数也一向很高。
考生报考如此踊跃,新闻专业的热度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校招生规模扩大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开设新闻专业的“老牌”院校,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专业,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分别于2001年、2002年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
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而目前已经有专业点230个以上。
据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5万人。
有关专家指出,新闻学属社科类专业,高校投入成本较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以及二级学院都能很快上马。
因此,各高校纷纷开设,学生总数迅速膨胀。
●就业前景并不看好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
近年内,国家对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杂志进行整顿,传媒业基本上维持现有规模,对新闻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据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媒对本科毕业从事一般新闻采编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今后不再录用大专层次的毕业生。
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蜂拥至媒体希望分一杯羹,很多媒体也更愿意录用具有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来自武汉某高校新闻专业的男生说,他们全班20多人,除一名男生已经签约外,其余学生要么考研,要么到外地去求职。
当然,也有一些职位很欢迎新闻专业毕业生,一位学新闻的学生发现,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喜欢招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文笔好,交际能力强。
目前人才市场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更高了,新华社等知名媒体接收毕业生时,明确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此外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笔试、面试。
据了解,北京青年报每年招聘记者,报录比在50∶1左右。
●教育同市场有距离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应该是“杂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却是“专家”。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新闻专业教学方案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
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的学分数在150个左右,学生除了必修学分,很少有精力再去学别的了。
学生在完成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必修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学分、自由使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跨专业选课基本上成了无法实现的空话,通才教育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新闻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媒体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有创意,既会新闻、又懂管理,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高校的培养目标同市场的需求有不小的距离。
如果进平面媒体,如报社,那相当的累,你是不是在东北师大呀,那长春的新文化报你一定听说过,他们相当累,尤其是社会部记者.薪水嘛,根据你采的新闻的质量和可读性而定.一般长春本市记者月薪2000元左右,外市州的有的可达3000多,有的则不足千元,看你干的如何.现在报社需要的是专业记者,比如体育,财经,股票等方在的专业性强的记者,这样的记者赚得很多. 如果你进电视台,那还得分台前还是幕后,一般是台聘或组聘,月薪平均两千左右吧,这个没法说,看你在哪个城市干了.总之记者相当辛苦,却可以有很多平常人没有的机会接触到领导或见到大的场面,很有意思.我做过三年,如今进机关了,对当年真是回味无穷.新闻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新闻有电视、报纸、广播、网络这几个分支,基本上从事的工作就是记者,至于播音员、主持人、编辑都要看自己以后的发展,由于要求高,从业人员也只是少数。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本技能,适应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新闻采编、媒体管理和各类节目制作等工作的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
在校期间,通过国家文秘或公关员职业鉴定考试和电脑排版认证考试。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奔波周旋于各大新闻事件中的传媒记者,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下,开始成为社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亮点。
在网络上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
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高校教师因为新闻传播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二、网络编辑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职业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
在得到国家认可的同时,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
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部分网络新闻人员不再由技术人员充当,而是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员去从事。
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如果你是一个娱乐“粉丝”,那么一定听过“光线传媒”这个名字,它制作的《娱乐现场》节目总计发行达600个频道。
光线传媒便是一个典型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其官方网站挂有常年招聘节目撰搞及节目编导的启事。
目前,我国有影视节目制作公司1500余家。
在电视栏目方面,大家熟悉的《幸运52》《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等都是由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
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
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前景非常广泛。
四、线下刊物编辑在网络时代,现实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但网络信息也有到达率不足的问题,于是很多网站在发展壮大后都开始创办线下刊物。
上海壹报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文化艺术报。
城市壹报通》就是一种汇集线上信息的线下刊物,它是一张集众多分类广告信息为一体的实用型报纸。
该公司招聘采编的要求是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最好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
因此,不仅熟悉新闻学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某行业比较有专攻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最有优势。
五、企业刊物编辑、记者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
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在招聘媒体策划、采编人员时,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招聘执行主编时,则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了4年体育新闻的赵飞,在数字电视台忙了一天,直到晚上11时30分才疲惫地回到家中。
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虽然现在生活有点吃力,但好歹也签约了,而且还和自己的专业相关。
回想起自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波折,赵飞现在依然觉得充满艰辛。
其实,前几年他们专业的工作去向还是比较广的,上海当地的体育专业报纸、电视台的体育频道以及各大报纸的体育版都可以去。
但如今,这些单位却越来越难进了。
“有些就明说‘我们这里已经满人了’,实习期一结束,人家不会多留你一天。
”虽然赵飞也在东方体育日报、上视体育等单位实习过,但“实习归实习,想留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飞到一家新媒体――数字电视台实习,最后幸运地留在了这个圈子里。
在上海大学新闻系就读的孙丽,就没有赵飞这么幸运了,现在她还在网上投着简历。
原来她一直在一家电视台实习,但直到今年4月,节目组才告诉她,不能要她了。
“郁闷。
上大的新闻系算是不错的了,但从个人的就业来看,我们专业每年毕业的人数远远大于新闻媒体对我们的需求量。
”遭遇类似情况的,并不只孙丽一个。
新闻界需求有限专业设置却各校开花“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培爱教授说。
陈培爱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
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
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
以上海为例,仅2004年一年,就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新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
而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余人,其中在编人员还不到15万人。
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必然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
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介绍,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杂志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台。
在近3~5年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
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一些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高校却在大量培养!”何梓华说。
“我们是学校第一届面向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
最近,我们班级填写了希望实习单位的意见表,全班26个同学只有几个人希望去新闻媒体工作。
”王欣说。
大三学生王欣就读于位于上海西南的某名牌理工类高校,进校时,专业定位就是让他们毕业后到媒体工作。
但是从上一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一个人进了沪上三大报业集团之一,其他的同学出国的出国,转行的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