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

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美术理论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理学家________提出来的。

2.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著作是__________。

3.元代文人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________耳。

4.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__________,以色貌色。

”5.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6.《为什么写作》的作者是________国的萨特。

7.明代王履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________”的创作思想。

8.提出“一画论”的画家是清代的________。

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纯粹美”相对立的概念“________”。

10.撰写《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在西方艺术理论史上最早提出用“艺术世界”概念解释艺术的是:A.康德B.黑格尔C.丹托D.克罗齐E.沃尔夫林2.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形神”观的年代可追溯到:A.18000年前B.先秦C汉代D.魏晋E.唐代3.把“境”分为“实境、真境、神境”三种类型的作者是:A.王国维B.苏东坡C.唐志契D.笪重光E.李日华4.在西方美学史上,被成为美学之父的是:A.笛卡尔B.培根C黑格尔D.鲍姆嘉通E.克罗齐5.现代主义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理论著作为:A.《艺术论》B.《论艺术的精神》C.《美学三讲》D.《走向更新的拉奥孔》E.《艺术问题》三、判断(每题4分,共20分)1.贝尔和弗莱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是建立在印象派的艺术实践基础上的。

()2.姚最在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前提出了“心思造化”的主张。

()3.鲁迅提出了“以美育带宗教”的美育思想。

()4.哲学家柏格森用“绵延”的概念来解释艺术的特征。

()5.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是一本用图象学阐释艺术风格的著作。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人化的自然2.气韵生动3.搜尽奇峰打草稿4.艺术媒介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中,对艺术家在艺术本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在艺术的本质中,艺术家占据重要地位,另一种则持完全不同的立场。

请你举例说出两种对立的观点的艺术理论或美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并对你赞同的观点给予进一步论述。

2试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阐述“意识形态“在美术中的表现方式。

04美术理论参考答案一、填空1.荣格2.《审美教育书简》3.寥以自娱4.以形写形5.苏珊·朗格6.法7.华山8.石涛9.相对美10.冈布里希二、选择1.C2.A3.D4.D5.B三、判断1.×后印象派2.×心师造化3.×蔡元培提出的 4.√ 5.√四、名词解释1.“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即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

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是认识的客观内容。

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

正是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人化的自然”,人才能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为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对象;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才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能够发挥主观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对象并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2.“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

“气”和“韵”都是富于中国传统多义性和涵盖性的概念。

“气”是秦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六朝时,思想家大都继承了气是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思想。

“韵”是六朝时期常用的概念,原指韵律,与“风韵”、“性韵“连用,指含有审美意义的特定气质。

“生动”二字在唐代以来一直作为对“气韵”的形容而受到忽略,,但是“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在南朝提出时,最为重要的是“生动”而非“气韵”。

“气韵生动”在历代也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意义始终是不容低估的,其着眼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艺术本体观念、形式自律等问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传统的美学特征。

它要求艺术既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自身生命力的律动。

3.“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画语录·山川章》中提出的,它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搜尽奇峰打草稿”首先明确了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从事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

“尽”即是要尽其所能。

其次,“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动机摹拟自然形态,即使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不可能立即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些只是“草稿”,需要经过升华,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郑板桥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段论述,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阐释了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

4.“艺术媒介”是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提出的。

他继承了贝尔和弗莱的艺术本体论思想,但他对艺术本质的阐释已经转到了艺术媒介的物质实在方面,提出了“艺术是媒介”的现代主义命题。

他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经久不变正好含有艺术的自我证明,艺术批评必须通过分析媒介被获得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本质,从而阐释艺术自身。

格林伯格所说的“媒介”即物质性的颜色、线条和平面等,它们的特性决定着艺术的本质。

格林伯格对艺术本质的阐释深入到了绘画的物质媒介本身审美特性的层面,其理论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发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但提倡艺术完全自由和非意识形态化,反对艺术“主题”,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等主张,割断了艺术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否定了主体的精神创造,也就取消了艺术本身。

因此,“媒介说”既不可能解释传统美术,也不能真正揭示现代美术的本质。

才思教育部分资料分享,更多资料请联系我们中央美术学院考研经验分享【才思教育汇总】第一,真题的使用真题很值得研究,应该是人手一份的,因为美院出题“中规中矩”,每年的题型大致不变,有小部分重题,甚至有规律可循,更关键的是真题可以为我们指明复习方向,避免跑偏。

建议各位考生看书前就买真题看,这样对考试形式和容易考的地方有一些感觉,这样不至于对真题有陌生感。

究竟有哪些“规律”呢?首先,题型每年差不多,那么我们就要看分值了。

中美史判断题是个难点,经常是4分。

一个对号叉号下去就相当于4个填空做错了。

判断题可能在年代、作者名字、作品名称上设点,这是仁慈的,在年号、名号、时间、数字上设题真是不好办啊。

填空基本都是从书中摘出的句子,喜欢出“最xxxx的”之类的,有难有易,无法捉摸。

大题很明显啊,喜欢考“题材”,不赘述。

从真题中还可以看出外美史的考试范围比较小,大多都是著名的作品。

大家可以亲自做一下外美和概论的论述题,很明显,里面有出现过重题。

第二,中美史的复习中国美术史的考试特点就一个字:细。

细到只有想不到没有考不到,所以单独说一下。

因此中美史复习说简单就是无所不看,说难就是看的太多记不住。

另外大家不能把重点放在绘画部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民间美术、书法各方面都要照顾到。

今年的论述题是“请结合美术作品…………”,而不是“结合绘画作品……”。

近两年绘画部分的考点比往年逐渐缩小。

近代部分大家也不能忽视,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个近代人物的名词解释,基础题中还会涉及到两个左右。

就像上文提到的,美术史一定要要融会贯通,任意出一个角度自己都可以穿成一条线,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记忆以后也可以尝试自己提出一些角度总结,目的就是加强记忆,加强理解,触类旁通。

第三,名词解释和大题的答题方法名词解释是很好的题啊!把名词解释背过了连起来就差不多是大题了。

答的时候无非就是那些,什么人(作品),什么时候,做了什么(画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有何影响。

我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也就是社会背景。

是什么社会状况导致艺术家形成了某种思想或风格,艺术家和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是重要的。

大量堆砌华丽辞藻不可取,我们不比谁的文笔最好。

“有何影响”可以说对社会的影响、对艺术界、对后辈、对画派的影响等等。

写大题时要有“发散的思维”。

一般考题材,可能要列举好几件作品。

不同年代的、不同门类的都可以列举。

这就需要脑子里有清晰地线路,同上所说。

也要求我们熟悉每幅画画的是什么。

思路要打得开,想得多、想的全。

比如一副《文姬归汉图》可以是女性题材、可以是战争题材、可以是边塞题材、也可以是家的题材……还是的,社会背景是关键。

同一个题材在不同年代出现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为什么会这样?不同时期的社会有何不同?人们如何评价?这些都可以写,也不至于写不够字数。

说到字数,名词解释得三五百吧,论述得一千以上吧,不知道是不是多多益善。

不过我中美史一共写了11页答题纸。

写到手抽筋。

因为理科生嘛,以前从没答过这么多字,现在后悔考前没有练练笔,到考场上有话写不完可就吃亏喽,这也是一个比耐力的过程。

第四,关于拓展知识与课本建议大家复习时以课本为主,考试不会超出课本,但是拓展知识可以为我们在论述题中加分。

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先看课本,学累了就看看视频。

有很多纪录片是可以看的,一搜一大片,对拓展思维很有帮助,有机会听听美院老师讲课就更好了。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应该是最著名的一本拓展书目了吧。

不需要全看,重点看了一下每个年代的概述,也就是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的确很有帮助,可以升华知识!不过书也不是答案,中美史和外美史也可以有自己见解。

总之,课本是基本知识来源。

第五,几个小方法有几个自己用的顺手的小方法与大家分享,因人而异。

第一是关于做题。

以前学理科基本上是题海战术,我们专业课没有练习题可以看,还真有点不适应。

看没看进去背没背过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呢?自己出题!看书时把重点句子抄在本子上做成填真心实意考美院的小同学,可以联系才思教育,资料很齐全,而且有专业课老师辅导,很有帮助。

第二个是关于背单词的方法。

我手机上下了有道词典,把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加入单词本,每天早上看着英文想中文。

速度很快,一秒一个,想不起来直接看中文,passs。

软件会按照记忆曲线重复。

每天坚持看一会。

这样阅读中遇到生词就不会陌生,我觉得应试还是挺有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