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波普尔关于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波普尔的否证论虽然有他的缺陷,但是在思想进化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这一理论。
关键词:波普尔,否证论,辨证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并发挥了以“证伪主义”方法论为核心的系统的科学观,包括科学理论的来源与性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进步的标志、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的发展模式等等。
波普尔的科学观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对后来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人们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把握正确的科学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他的证伪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经验的检验,但是总有一天这种潜藏着的错误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经验的“反驳”或“证伪”。
如: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与证实,极大地修正和发展了长期占支配地位达两百多年之久的牛顿物理学。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进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这就是波普尔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
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
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P1→T→E→P2 。
P1是初始问题,T是试探性理论,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
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
当然,波普尔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历史领域。
他的哲学贡献在于对归纳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 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
波普尔早在18世纪3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这个想法,无疑是具有原创性的。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但他坚决否认这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划界标准。
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尖锐的冲突,后者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而波普尔则
坚持,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的划界标准。
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所以说波普尔证伪主义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黑乌鸦也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而只要一只白乌鸦就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
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
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
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第三,波普尔在证伪过程中使用的试错法在今天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其方法是首先提出一个理论假设,然后再看我们能否找出反例,以做出证伪。
再提出另一个更符合事实的论证,然后重复使用试错法。
可以说,试错法是没有休止的。
基于波普的证伪原则,科学理论永不能被证实,我们只能将“不好”的理论除去,留下较好的假说,但永不能说那一理论为最后的事实。
总括而言,我们只能找出“假”的理论,但不能有“真”的理论。
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试错法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建基于演绎逻辑和证伪原则之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今天,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求异批判,敢于标新立异,这种创新思维应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波普尔的否证论虽然在思想进化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杰出的贡献,但他的缺陷也是不容被忽视的,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这一理论。
辩证地看待并运用理论波普尔深入科学哲学领域,探求科学发展模式,他的探索意义不容否认。
但他的研究也不免有片面或者不当之处。
他在剖析真理和谬误这对矛盾时,把谬误提到首位就不正确。
同样地,他也把观察和理论的主次地位颠倒过来,把理论从被决定的地位提到决定的地位,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甚至会导致唯心主义。
更为突出的是,猜想与批判是有现实环境的,但是波普尔却将他的逻辑形态过分抽象化和理论化,甚至将试错法提升为普遍规律,结果片面强调猜想、否证、否定、“革命”,最终的教条让他自身的理论陷入了停顿不前的境地。
如: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
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也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
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否定”,但这个“否定”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
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
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
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
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
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尔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
波普尔和他的理论无论从正负两方面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科学是人类能动性的事业,这种能动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双重互动、双重能动。
我们所要注意以及探究的是,猜想精神和批判精神如何更好地在科学发展的动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何使之成为科学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先进精神,这对于增强科学发展乃至文化发展的动力将不无益处。
尽管波普尔的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以独特的风格,一反传统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思想史上的一次转折,使这种异端学说在今天甚至成为了常识。
但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常识,而是改写了人们的科学观、历史观与社会演进观的意义重大的常识。
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一流思想家的行列。
在思想史上他的理论也是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
[2] 纪树立. 科学知识进化论[J].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1.
[1] (英)卡尔·波普尔. K(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 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