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

传播学

1、信息的概念:(1)信息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申农)(2)信息是负熵(维纳)(3)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新闻的定义: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3、符号的定义: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二元结构)。

(索绪尔瑞士)4、意义:意义人类社会的“再生信息”,是符号中的“所指”那一部分。

人类社会讯息的传播,其实质是再生信息(意义、所指)的传播。

为了传达所指(意义),必须凭借某些能指。

于是,融合了能指、所指的符号诞生了。

【可以把意义、所指、再生信息看作同义词。

】5、新闻学的4种理论体系:1)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消极的自由”;2)社会责任理论----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积极的自由”;3)集权主义新闻理论----法西斯国家--- “没有自由”;4)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主要执行“宣传功能”。

6、传播学的三大范式:1)经验—实证主义范式(美国)(注:又行政管理研究);2)技术主义范式(北美);3)批判范式(欧洲、北美)7、批判传播学的三大学派:1)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代表性理论举例:“文化工业”理论2)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代表性理论举例:“编码-解码”理论3)英国、北美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性理论举例:“受众商品”理论8、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1)Who;2)Says What;3)In Which Channel;4)To Whom;5)With What Effect9、枪弹论: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0、创新与扩散理论创新:一种被采纳者认为是新颖的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

五方面性质: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

“一般而言,被认为有较高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能更快被人们采用。

”扩散:对创新的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特殊传播形式。

个人接受者的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整体的扩散阶段:S型曲线11、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12、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3、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4、传播者的制度环境: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1644年英国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①观点的公开市场②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

Ⅰ特点:①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②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③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Ⅱ缺陷:①实际上政府的控制不可避免;(战时新闻制度、保密制度、对刑事诽谤与煽动叛乱的惩戒、对媒介广告和广播电视的特殊管理等)②经济的控制比政府的控制更为有力。

3)社会责任主义传播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播业的商业化、集中化、单一化愈加严重。

大众媒介滥用新闻自由侵犯公众权利的事件不断出现。

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思想。

沿着社会责任论的思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形式,保障媒介担负起社会责任:(1)他律(2)自律。

4)社会主义传播体制:①新闻及传播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②新闻的本源是事实;③传播业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技术的发展;④传播业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15、“电子乌托邦”思想: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人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人的感官能力:统合分化再统合3)“热媒介”与“冷媒介”①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着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

②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因为他们作用于多种感官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

这种分类逻辑不严密,且自相矛盾。

其唯一的意义在于其启发性的意义。

4)对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理论的评价:①其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引起轰动。

但是其理论缺乏逻辑性,含义隐晦,学术态度玄妙,就像传教士一样,观点具有“神喻”的性质,不值得提倡。

②是一种技术自然主义(技术决定论)法兰克福批派学派的主要思想1、社会的一体化拥有发达工业文明的美国社会仍然是极权主义的。

这种极权主义不是靠恐怖和镇压,而是靠技术的强大统治力来实现的。

依靠经济-技术手段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普通民众享受到更多的利益,普通民众就放弃了对现状的反对,转而认同现存制度和现行统治的合理性。

为什么还要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呢?如果人们反对现存社会,现存社会制度靠什么维护自身呢?第一,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没有取消。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靠不断制造虚假需求并强加给大众,从而使大众深陷于对欲望的无尽需求中,以致于无暇反思和反抗现存社会制度。

2、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真实需求:“人生中必须绝对满足的必不可少的需求——穿着、住房、文化上的营养虚假需求: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不是必要的,而且真实需求并非完全出自个体的真实需求和自由选择。

豪华别墅、名牌汽车……虚假需求的来源:社会制造出虚假需求并强加给人们。

媒体以及广告是制造虚假需求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制造并推广虚假需求,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利用经济-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大众的控制,维护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继续存在。

美国文化领域中的一体化:商业性的大众文化排挤了高等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文化生产的垄断和控制性;文化丧失了对现实的超越和否定,而表现出对现存秩序的认同和归依。

3、文化工业的拜物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交换价值成为产品的首要属性,劳动生产成为商品的生产,商品的拜物教就产生了。

商品的拜物主义影响到文化领域,文化的拜物教也就产生了。

所谓拜物主义:商品生产的原则把一切都变成了物,人们看不到商品背后凝结的自己的劳动,而去卑躬屈膝地崇拜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以及物的交换价值。

当我们中的大多数对着精美的商品爱不释手时,却对工人的劳动抱有蔑视的心理,自然也对工人缺乏足够尊重。

尼尔.波兹曼(1931-2003) ----《娱乐至死》(1985年)①电视必定缺乏思想性,而只能迎合娱乐性。

电视之所以成为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借助电视,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画面,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

正是电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因此,电视是纯粹的娱乐工具,所以它对于人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提供纯粹的娱乐节目。

②电视最糟糕的用途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题———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

首先,电视节目的构成形式导致新闻报道丧失了严肃性。

在电视的这种模式中,我们看见的是零散不全的新闻,它们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它们只能是纯粹的娱乐。

其次,电视“看”的特征导致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是来源于主持人或记者的表演。

简单地说,电视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这里的“可信度”指的并不是讲述者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它只是报道者所——出来的真诚、真实或吸引力。

第三,商业广告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影响。

在严肃新闻中插播的广告会在瞬间消解新闻主题的重要性,观众可能产生并且需要的深入思考不断被广告打断。

这种模式妨碍了电视新闻成为一种严肃的公共话语形式(比如中国观众经常能在电视新闻对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严肃报道中,反复看到插播的麦当劳广告)。

③如果强行将娱乐的电视用于严肃的事务,就会走向反面。

我们会在娱乐毁灭。

新闻界并没有成为总统的掌中之物,谎言并没有被定义成真理,真理也没有被定义成谎言。

而是公众被娱乐得麻木不仁,适应了一个没有连贯性的世界。

娱乐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构成公共话语的严肃事务。

娱乐已经成了一片罪恶的汪洋大海,而我们却身处其中自得其乐,其结果是我们因娱乐而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