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健康一、中国酒文化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饮酒作为一种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套礼俗。
在我国作为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和庆贺活动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
从“无酒不成席”中可以体会到,饮酒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遇到节假日、喜庆还有婚宴,另外还有同乡聚会,享受温馨浪漫的时候,饮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无酒不成席”可以体会到,饮酒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居民的饮酒情况目前,酒精消费量的增加和过度饮酒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来自于中国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我国 1978 - 2002 年我国酒产量从 247 万吨上升到 3142 万吨;到 2011 年白酒的产量达到大约 102 亿升。
在我国 15 岁以上居民人年均纯酒精消费量,从 1980 年 1.7 升上升到 2009 年的 5.17 升,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酒精的消费量是日益增多的。
(幻灯5)显示了我国 15 岁及以上居民饮酒率情况,这些数字来自于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状况调查,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15岁以上居民平均的饮酒率是21.0% ,其中男性饮酒比例为39.6% ,女性为4.5% ,男性高于女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不同的人群他的饮酒率是不同的,其中45-59岁这个年龄段人饮酒率是最高的,其次是18-44岁,再其次是60岁以上,饮酒率最低的年龄段是在15-17岁。
2002年调查中显示,我国酒精消费者人群的平均每天饮酒量为22.8g,其中男性为25.1g(折合高度白酒约为50ml),女性为8.2g;有8.4%的男性已经超过了25克,有0.8%女性的饮酒量已经超过了15克。
在酒精消费者人群中男性过量饮酒率则为51.5%,女性过量饮酒率则为32.1%。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更是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三、我国居民饮用酒种类在我国酒的种类繁多,我国人常喝的有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药酒等,通过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白酒,农村高于城市;无论男女,随着年龄增大,饮酒率增加。
对于啤酒,消费模式与白酒截然不同, 年轻人的饮酒率较高,城市较农村普遍。
对于葡萄酒,较之农村,城市更普遍;在城市,女性消费高于男性;在农村,消费者比例较低,各年龄段相对稳定。
四、酒的含量(一)不同酒的酒精含量人们按酒精含量习惯将酒分为高度酒(国外又称烈性酒)、中度酒和低度酒三类。
(1)高度酒是指40°以上的酒,如高度白酒、白兰地和伏特加。
(2)中度酒是指20°~40°之间的酒,如38°的白酒和马提尼等。
(3)低度酒是指酒精含量在20°以下的酒,如啤酒、黄酒、葡萄酒、日本清酒等。
各种低度酒间的酒度相差很大。
一般的啤酒其酒精含量在3.5%~5%之间,通常把含酒精2.5%~3.5%的称为淡啤酒,1%~2.5%含量的称为低醇啤酒,1%以下的酒精含量则称为无醇啤酒。
(二)酒中含有什么酒中都含有什么?酒中除水及酒精外,还含有一些其他化合物,白酒中可检出微量氨基酸,葡萄酒和啤酒中可有一些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
(三)酒可提供能量酒精是能源,每100mL浓度为50%的白酒可产生1465kJ (350kcal)的能量。
酒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特别是高度的白酒。
五、过量饮酒的危害(一)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一次大量饮酒后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
近几年,我国急性酒精中毒发病率逐渐升高。
发病环境多为集体聚餐、庆祝喜事;发病地点绝大多数集中在公共娱乐场所、酒店等;发病人群基本上是青壮年;发病时间主要是节日期间。
(二)慢性酒精中毒又称酒依赖或酒瘾,是一种非要饮酒不可的强迫心理状态,可以连续或周期性出现。
男性酒依赖者显著高于女性,尤以青年男性工人、体力劳动者、低文化人群为甚。
高发于少数民族地区,如特有的饮酒文化与习俗。
饮酒者中,约有10%男性、5%女性产生酒依赖;长期大量饮酒者,10年左右就会发展到酒依赖的程度。
酒精导致各种并发症,如酒精性肝病,胰腺炎,胃炎,胃溃疡,心肌病,高脂血症。
(三)酒精性营养不良大量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机体营养状况低下,这就是酒精性营养不良。
一方面大量饮酒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也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大量饮酒可造成肠黏膜的损伤及对肝脏功能损害,从而影响几乎所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加之急性酒精中毒可能引起胰腺炎,造成胰腺分泌不足,进而影响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严重时还可导致酒精性营养不良。
(四)酒精性肝病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一次性大量饮酒后,几天内仍可观察到肝内脂肪增加及代谢紊乱。
长期过量饮酒与脂肪肝、肝静脉周围纤维化、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在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大于50g的人群中,10年~15年后发生肝硬化的人数每年约为2%。
肝硬化死亡中有40%由酒精中毒引起。
(五)过量饮酒与其他疾病长期大量饮酒除了引起营养不良,酒精性肝病之外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疾病,比如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危险;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增加患乳腺癌和消化道癌症的危险。
容易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容易导致骨折。
改变人的判断能力。
长期过量饮酒还可导致酒精依赖症、成瘾以及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六、过量饮酒对不同人群的危害(一)饮酒对孕妇及婴幼儿的影响(幻灯18)这张图片形象的显示了,母亲在喝酒的时候她腹中的胎儿也可能会也在喝酒,也可能会出现醉酒的这种情况,妇女在怀孕期间,即使是对正常成人适量饮酒也可能会对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后果,酗酒更会导致胎儿畸形及智力迟钝。
实验研究表明,酒精会影响胎儿大脑各个阶段的发育,如在胚胎形成初期孕妇大量饮酒可引起严重变化,在怀孕后期大量饮酒可造成胎儿大脑特定区域出现功能性缺陷。
1973年K.L. Jones与D.W. Smith提出胎儿酒精综合征(Fetal Alcohol Syndrome FAS) 。
婴幼儿在母孕期有酒精暴露接触史,表现出特征性颜面畸形,宫内发育迟滞和/或出生后的发育迟滞。
在欧美,在长期酗酒孕妇所分娩的婴儿中,FAS 发生率高达30%~45%,是欧美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的首位原因。
在我国,由于妇女饮酒者比较少,尚缺乏此类病例的报道。
婴幼儿在宫内暴露于酒精最严重的损伤是持续终生的精神、行为障碍。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多动、事物因果关系,抽象概念理解困难、不成熟的社会行为(对陌生人不恰当的友好)、冲动,不能很好控制情绪、判断能力弱。
(二)饮酒对儿童的影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还不很完善,此时饮酒对机体的损害甚为严重。
儿童即使饮少量的酒,其注意力、记忆力也会有所下降,思维速度将变得迟缓。
特别是儿童对酒精的解毒能力低,饮酒过量轻则会头痛,重则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的酗酒会给大脑的功能和记忆功能带来损害,这张图片(幻灯22)显示出了大脑的CT的切面,比较了一个正常青少年的和酗酒青少年他的海马体积的变化,从图片中我们看出来,正常的青少年海马体的积大于酗酒的青少年海马体积,而海马区是学习和记忆十分重要的部位,如果体积减小肯定会影响到学习和记忆能力。
总的来说,青少年喝酒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记忆力损伤及注意力问题。
(2)焦虑/抑郁。
(3)易怒/冲动,暴力倾向。
(4)沟通能力。
(5)违法,违纪风险度较高。
(6)吸烟及滥用药物。
(7)交通事故风险度较高。
(8)高血压,超重,肥胖。
(三)老年人饮酒对健康的影响老年人对酒精效应的敏感性增加,同饮酒量对老年人影响比对年青人要大;老年人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发生率较高,因饮酒而恶化;酒精滥用引起衰老相关性众多疾病如伤害、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胃肠道疾病、认知障碍、骨质疏松、抑郁等发病危险性升高。
七、限量饮酒,享受生活在我国从 2006 年 10 月 1 日起,规定所有酒类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如“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警示语。
提醒人们在购买酒类以及喝酒时也要注意酒精对于健康的危害,从而减少饮酒。
在 2007 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这样一些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0.5两),相当于啤酒750毫升(1瓶),葡萄酒250毫升(1杯),38°白酒75克(1.5两),高度白酒50克(1两)。
对于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克,相当于啤酒450 毫升,葡萄酒150 毫升, 38°白酒 50 克( 1 两)。
孕妇和儿童少年应禁止喝酒。
适量饮酒可能有好处:每天饮用少量酒可以降低总死亡率。
少量饮酒者的血压比不饮酒或戒酒者低,但每天摄入酒精30g以上者随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显著升高。
每天酒精消费5g~10g可能有利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预防。
葡萄酒中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多酚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形成,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脏病的考虑开始饮酒或频繁饮酒。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来做简单的总结:如要饮酒也尽量少喝,最好是饮用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或黄酒),并限制在适当的饮酒量内。
喜欢喝白酒的人要尽可能选择低度白酒,忌空腹饮酒,摄入一定量食物可减少对酒精的吸收;饮酒时不宜同时饮碳酸饮料,因其能加速酒精的吸收;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应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