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

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

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语文使用全国卷这时人尽皆知的事了,在使用全国卷的形势下,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如何的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一、备考...高考语文使用全国卷这时人尽皆知的事了,在使用全国卷的形势下,语文备考的复习策略如何的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一、备考计划——循序渐进,"慢"为主线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错过了许多细节的美丽,快节奏的复习,让我们错失了许多应得的分数。

为提高备考效益,我们改变以往匆忙赶路的步伐,放慢脚步,循序渐进,始终以"慢"为主线,拉长第一轮复习的时间。

7月——8月下旬,完成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精讲。

9月——4月中旬,基本完成第一轮复习,以考点专项复习为主,适当插入各地模拟试题的练习;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训练,规范作文训练程序,注重方法引导,落实讲评环节。

4月中旬——高考综合训练,同时根据学生对各专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巩固所学,捕捉信息。

二、备考心态——沉静去浮,"慢"下心灵教师要舍得慢,慢看教材,慢研《考试说明》,慢做高考题。

通过教材的熟悉,新旧《考试说明》的对比,深入研究,逐题解读,全面把握每一个考点,琢磨每一种题型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能力层级等,分析其中的"变"与"稳"。

学生要舍得慢,立足教材,循序渐进,从课内到课外,不能急于求成。

特别是文言文、《论语》很多学生再回头看的时候,感觉到很陌生,而且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跟课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确定了以"本"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慢"下心灵,回归课本,注重向课外的适度延伸,力求课本与高考的要求的和谐统一。

三、第一轮复习——精耕细作,"慢"出实效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一天复习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二、四、六三天的早读,每天40分钟的课堂学习,晚自修的时间如果平均能有半小时给语文,已实属不易。

语文教师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基于此,我们语文第一轮复习必须要"慢"。

为了提升高考复习的有效性,我们始终坚持慢工出细活。

课堂节奏慢而不乱,起点要步步提高,但容量不能过大。

力求把知识全面的给学生,让学生得到的知识实实在在。

求"实效",必须实在的工作,早读、课堂、自修处处到位,构建立体式的复习体制,集体备课慢而求精,遵循集思广益,分工合作的原则。

每二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确定教学目标,统一习题,共同探讨习题中的重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考点专项复习中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进行分工,各自负责一个考点,按考点进度一次安排一人作为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负责重难点的确立,知识点的梳理、学案的设计印发、练习的配置等,教案要求一致中有不同,共性中有个性。

日常习练慢中求实,近三年来,无论是字音字形的每日一练、各考点的专题检测、学案设计,还是综合检测、试卷编制,我们都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印,坚持放慢心态出好练习卷,坚持放慢授课进度,落实阶段教学目标,坚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实施测试和讲评。

实际教学慢在弱处,从学生实际答题情况看,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和诗歌鉴赏题,学生失分较大。

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我们尤其舍得花时间,仅这两个考点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知识点讲透,将练习做精,就是为了从易失分处找分数,切实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带动全面提高,提升复习效率。

四、作文升格——开拓视野,"慢"品素材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是:在文体上,不限中求擅长;在内容上,自由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最准;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

学生目前作文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素材匮乏。

基于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向学生推荐阅读《杂文选刊》;②自编素材"读一周",内容涵盖一周热点,达人关注、经典美文、精彩语录、古诗赏鉴、新闻评点、哲思妙语、人生解读等,每期1人负责,目前已编写近20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时新、有益的作文材料;③课内作文素材盘点训练。

我们把教科书上的课文题目和文章内容简介做一盘点,让他们从身边最近的书籍汲取高考作文素材的营养。

素材的慢慢品味,积淀文化底蕴,在视野的不断拓展中,升格作文。

五、第二轮复习——精讲巧练,厚积薄发一轮复习要讲究一个"慢"字,求一个"全"字。

二轮复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求一个"专"字。

二轮复习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结合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狠抓薄弱,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查"和"补"。

二轮复习的"巧"字,贵在巧讲,巧练。

巧讲,二轮复习中不提倡对答案式的讲评,必须做到课前认真阅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细致地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拓外延、分析归纳等,以点带面,使零碎知识得以升华,积零成整,结串成网,"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片"。

巧练,一练弱处,根据几次考试情况,学生在客观题第三题上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在于实词、虚词的掌握上,二轮复习复专门强化近义实词、虚词的辨析;二练有效处,备课组针对学生实际征订《百家专题》,专练语基础、文言文、古诗、论语,有的放矢。

"专"字,贵在专攻薄弱。

对小的综合或专题进行集中攻克,考生可以将一组考点组合起来,如一卷的四道基础选择、语言运用题、文言阅读理解与翻译题、现代文阅读题等。

要求考生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薄弱项,然后章法不乱地进行二次巩固。

全国卷高考语文备考辅导一、论述类阅读重在"细"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两大点,一是要细心准确,二是要紧扣文本。

脱离文本进行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有误等失误。

其次要了解在选项上的设错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答非所问,指代不明,曲解原意,遗漏信息,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超前肯定,主次颠倒,以偏概全,主观臆断,表述绝对,因果倒置,强拉因果关系等。

了解命题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快速对号入座,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做题时主要有以下方法:首先,要有标题意识。

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表明写作对象或者重点,所以首先要阅读标题,揣摩行文的顺序、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从试题到文本。

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实际上很耽误时间。

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

因此有标题,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没必要先看原文,而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好处。

第三,读题析题再解题。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解题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题干,题干中限制了答案的范围和性质,暗示了解题的思路,所以一定要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而不能盲目地扫描校对,以为跟原文一致的就是对的,殊不知这样的选项有时候跟题干所要求的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阅读题干时要注意分析题意,明确概念和答题范围,有时想想这个题目的表述是否和以前遇到的某些题目一致,找出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可能决定着解题的思路。

然后阅读四个选项,如果题干有特定要求,要先把四个选项与题干做对照,看是否都符合题干的要求,再运用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做初步的正误判断,即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然后将选项中的语句带入原文去查验,运用扫描校对法来确定正误。

二、文言文阅读重在"活"因为每年高考都考课本中的原句作为比较项,所以以课本为文言文的纲,总结考纲中18个虚词、120个实词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这些词的用法和意义,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判断词义,尽可能地减少阅读障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率近几年一直很低,但不必有畏惧心理,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常见的方法:①见到句子先回原文,弄清上下语境。

②再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特别是作为采分点的词(活用、异义、通假和虚词等),一定要做到翻译准确,保障做到"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留、配、换三个字。

主要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原则是能留则留,能配不换。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注意调、补、删的方法,尽可能使一句话完整通顺,做到"达"。

④ 力争在准确、通畅的基础上讲求凝练、生动,如用上成语,注意标点和语气,这就是所谓的"雅"。

三、诗歌鉴赏重在"专"在赏析一首诗时,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1)言之何物,即理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2)言之何理,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言之何法,弄清这首诗是怎么写的,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四看"来帮助自己理解大意,即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内容。

做题时,要尽可能地多角度去分析,用鉴赏的术语去表述,不求一语中的,但求多处撒网,网有所获。

四、名句默写重在"准"关于名句默写,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不要写错别字。

其次是选做最有把握的题,不要多做(高考名句题一般是选做,多做的题出了错要扣分),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

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五、现代文阅读重在"法"今年云南高考采用新课标卷,语文最大的改变就是多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题。

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