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演示文稿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演示文稿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虽蛮 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 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 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 生壮采。”
二、 楚地民俗文化
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 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 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 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 化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 来说,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 中国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 氐、羌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 了楚民族。
2003
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 记·酷吏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 门的学问,与“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 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 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 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 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 的区别。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 楚地民间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 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 及风格特征。
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绘画、音乐以 及建筑园林等内容也都是“楚辞”表 现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楚辞又成为楚文化的文 学载体。
刘师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 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 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 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 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学 不同论》)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若乃山林皋 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 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 系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 言载体)
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则重人事, 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神秘的 氛围;(激发了楚辞绚丽的想象与系 统的象征)
梁启超:“《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 《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 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 学。”
凤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 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 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 主题为引魂升天。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
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 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 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辞章 句·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 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 是浓烈。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 教密切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 熏染了整个楚文化。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演示文稿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
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T形帛画
1972~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共五幅,一为 T字形 ,帛画分三段分 别描绘 了天上 、人间 和地下的不同景
象 。主题仍为引魂升天。内容丰富,
《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 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 《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 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作);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 品如下:《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 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 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 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 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
楚国国势强大:“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马万骑,栗支十年”;
文化兼容并包:“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 国,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被囊括于 此文化圈内”;
楚人独特的文化品质:强调意志自由和感情 至上、强调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对人生的积 极执着态度;
以上这些楚文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楚辞产生 的精神基础。
《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 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 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 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 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 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 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 十七(王逸)
楚辞形成的原因
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 式上提供了基础;
楚地盛行的巫教渗透于楚辞,使之 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国的音乐、方言 的影响分不开;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盖屈、宋 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 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 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 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 蘅者、楚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