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连交通大学委员会文件大交大委发[2011]9号★关于印发《大连交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并校内各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经大连交通大学第四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校党委八届第183次常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大连交通大学委员会2011年3月23日大连交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现状,依据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实施学科、学位点、创新团队、科研基地“四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制定实施学科立项、学术带头人遴选、创新团队、基地、专项基金等规章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我校具备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备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获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二级学科博士点由2个增加到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3个增加到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19个增加到42个。
新增2个工程硕士领域。
实现省一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获批省一级重点学科,省二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批辽宁省“学科提升计划”立项学科,正在冲击国家重点学科。
超额完成“十一五”学科建设任务,使我校学科布局不断完善、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凸显。
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共培养全日制学生17078人,其中,研究生1287人,本科生12132人,专科生3659人。
截止到2010年底,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163人,其中博士生94人,硕士生1054人,本科生15090人,专科2925人。
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是我校第一个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专业5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名;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19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4部;省级精品教材6部;编写出版教材77部;完成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91项;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29项;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生获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奖378项,其中国家级奖44项,省级奖334项。
增设5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业方向,现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6个学科门类。
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学生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
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3篇硕士论文入选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辽宁省2007-2009年度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获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科技工作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能力不断提升,首次作为第一单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3年保持在10项以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软科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承担铁道部重点项目20项,在轨道交通装备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领域形成突出优势。
学校科研总量突破7亿元,科研总经费近2.5亿元。
“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8项。
宋宝韫教授主持的“铜材连续挤压技术和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兆文忠教授参加的“基于智能计算的产品概念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 P、AC&AH、S SCI五大索引收录的论文636篇次,邱明辉教授和张志华教授的论文分别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发表。
获得国家专利76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科技平台建设成绩斐然围绕优势学科,充分整合全校资源,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8个。
其中,新增国家级科研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9个,省高校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工程中心2个。
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新增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大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
获批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完成项目洽谈、选址规划等工作,与旅顺口区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战略合作协议》。
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大连交通大学有着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传承和优势。
“十一五“期间,学校结合轨道交通及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人才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跨地域、跨行业合作机制创新,与国内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
与国内27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个产学研联合体;与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
特别是我校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机构零的突破。
产学研合作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通过双聘机制,学校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兼职教师队伍;合作企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获批“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被评为“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大连交通大学新增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等八个校际合作关系,与新加坡罗德里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新加坡罗德里·大连交通大学国际培训中心”。
爱恩国际学院不断完善培养过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稳步运行,实现了中日两国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大连商务人才培养项目》所设定的目标,并在JICA对该项目的终期评估中达到了A级。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实施“152人才工程”,“博、硕化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93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717人,占教师总数的76.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90人增长到19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从12.1%增长到20.8%。
实行“柔性引进人才”政策,聘任6位院士及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特聘教授。
学校现有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何卫东教授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1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
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征土地353亩,完成旅顺约11.7万平方米校舍建设,各个配套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旅顺校区成为功能完备的办学校区。
新建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并投入使用。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9567万元;纸质图书藏书总量增加32万多册。
形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部分主干为万兆)、百兆到桌面的全交换校园网,基本实现办公和宿舍网络的全覆盖;已建立办公自动化、邮件、教务在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多项公共服务平台。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不断创新,辽宁省与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议,使我校服务铁路的办学特色得到深化,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员聘任制度,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工作;实施以岗位聘任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和修订教学、科研工作量津贴二级管理核算办法、岗位津贴实施细则、业绩奖励实施办法等;继续推进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向教代会述职。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校办企业改制、组建资产公司和经营性资产划转方案基本完成;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制订了教职工购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强化财务管理,建立收支责任制,实施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多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出台旅顺校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在资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方面,保证了新校区的平稳运行。
党建、宣传思想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制定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党的先进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顺利完成第四轮、第五轮干部聘任工作;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共发展党员4449人,其中学生4344人,学生党员比例由2005年6.7%提高到7.6%;先后有79个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先进集体,184名同志获省、市、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各级新闻媒体正面宣传报道学校达600余次。
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规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21个班级、团支部获省级及以上先进集体、194人获省级及以上先进个人,其中机械06-4班获全国先进团支部、侯凯翔同学获全国三好学生、杨新宽同学获辽宁省雷锋奖章、邵烨鑫获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0人获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
成功组织五十年校庆活动;完成了校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及办学理念的确定和诠释工作;校史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增强了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了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爱校之情,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经验与体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坚持抢抓机遇,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够在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主动;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