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看其城墙的沧桑变迁
从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看其城墙的沧桑变迁
迁。岳阳城墙始于何时, 又是何时毁败, 损毁的原因是什么?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岳阳古
城历史沿革的探讨, 从而对古城墙的兴亡进行考证, 剖析其损毁的原因, 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同时, 对恢复
古城风貌,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岳阳古城; 历史沿革; 城墙; 变迁
中图分类号: K928.77
收稿日期: 2007- 04- 26 作者简介: 刘 武( 1 950- ) , 男,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 , 中 国 管 理 科 学 院 特 聘 研 究 员 , 中 国 水 利 水 电 出 版 社 特约编审。研究方向: 电子技术应用与文史。
40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据史志记载, 在今岳阳大城区内就有三座古 城, 即云溪区的商代彭城, 岳阳楼区的东周麋子国 城和肇始于东汉末年的巴陵古城。按其筑建历史, 若以大城区所遗商代彭城计算, 距今已有 3400 多 年; 若以连续性论, 巴陵古城距今 1780 多年。古城 自北向南推移, 最后是位于巴丘之上, 这与地理环 境的变迁和置戌防守的军事需要密切 相 关 。3000 年来, 长江与洞庭四水汇合点一直在君山北侧至云 溪区陆城镇的临湘矶之间游移, 因此在不同时代, 由于其交汇点的变易而使置戌防卫的要塞随之变 换。岳阳古城是由戌守重地发展起来的, 故而几易 其地, 直到晋太康元年( 公元 280 年) 建立巴陵县, 其治所置于东吴的巴丘戌守故城, 才得以日臻完 善, 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 . 东周时期的东、西麋城 据史料考证, 东周时期一子爵小国称为麋子 国, 原居于今陕西渭水南岸的眉县, 因反对楚国的 侵略, 被楚所灭。《春秋地理考实》载: “吴人居麋, 今 岳州巴陵县东有麋城, 当是楚灭麋, 迁麋于此。”《读 史方舆纪要》载: 岳州“府东三十里, 相传古麋子国, 有东、西二城。春秋( 定) 公五年, 秦救楚, 败吴师, 吴 师居麋, 楚人灭之。又战, 吴师败还。既而楚昭王使 王孙由于城麋, 即此。”[1] 然而, 麋子国城到底在巴陵何处? 一直存在疑 窦, 至 1980 年以后, 史学专家何光岳在《楚源流史》 等书中提出: “在岳阳地方, 有东西两个麋城, 其间 相隔三十里, 其中东麋城在梅子市( 今岳阳楼区梅 溪乡梅子市村, 梅子与麋子同音) , 为麋子国遗民所 居; 西麋城在今岳阳楼附近, 濒临洞庭湖口, 控扼交 通要道, 为楚昭王打败吴于麋的地方……不久就筑 起西麋城, 任命王孙由于驻兵。”对于上述麋城具体 位置之说, 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岳阳市 文物管理处陈湘源副研究员则认为: 在岳阳与麋相 通的地名、水名、山名不少, 除梅子市、梅子坳、梅溪 外, 市东南 60 里的新墙河, 《水经注》即称“湘水又 北过下隽县西, 微水从东来注之。”清同治《巴陵县 志》载: “按巴陵有微水, 有大小微湖, 俗称微如麋鹿 之麋。”微麋古音义相通, 梅即为麋之转音。1986 年 文物普查中, 终于在微水上游的游港河附近, 发现 了龙湾乡大马村东周城址和筻口乡莲塘村凤形嘴 山的东周墓葬群。这一发现, 初步揭开了麋子国东 城的神秘面纱……至于西城又在何处? 从文献和考 古两方面考察, 都无法证实。《水经注》叙及其故城 为“吴之巴丘邸阁。”而近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勘探、 发掘, 却未在城区发现先秦城址, 也未发现先秦墓 葬 。[3] 这样, 东麋城可以判定在岳阳城区之东无疑,
第 22 卷第 3 期
刘 武 刘 璨 从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看其城墙的沧桑变迁
41
大彭城历史悠久, 东西麋城渊源颇深, 巴丘城乃防 御要塞, 但顶多只能称作城堡, 而不能称为城市。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 公元 280 年) 3 月灭吴, 分 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 县治所设巴丘城, 又称巴陵 城。由于有了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 才具备了城市 的要素, 岳阳自此才真正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城市。
( 二) 岳阳古城的筑建与城市的形成 巴陵自古是中原连接岭南的水陆交通要冲, 战 略地位极其重要,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3 年( 秦王赢政 24 年) , 秦将王翦大军 60 万灭楚后, 乘船经三江口入洞庭, 渡湘江, 南下五岭。公元前 202 年西汉改郡为国, 巴丘属长沙国的下隽县。东 汉建武 18 年( 公元 42 年) , 以巴丘之地为“要扼之 地”, “置戌以镇之”。 东汉建武 49 年, 汉伏波将军新息候马援率军 4 万南征“五陵蛮。”屯军下隽, 筑巴丘邸阁( 今岳阳 楼一带, 东起 3517 工厂内铁路, 南抵云梦剧院, 西 临洞庭湖, 北至自来水厂一厂) , 取水道进军沅陵。 从此, 巴丘正式成为军事重镇。 东汉建安19 年 ( 公 元 214 年 ) , 吴 国 大 将 军 周 瑜死后, 吴王孙权遣鲁肃率万人屯巴丘, 以防蜀将 关羽。于是在洞庭湖操练水军, 在湖边建阅兵楼 ( 岳阳楼前身) , 并将巴丘邸阁作为屯粮的仓库, 又 在巴丘山( 今岳阳城区天岳山) 一带建巴丘城, 以 屯驻军队。此城即为巴陵城的雏形, 距今已有 1988 年。1983 年,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洞庭苎麻纺织厂基 建工地一片不到 400m2 的范围内, 发掘了 70 多 座 汉 代 早 期 墓 葬 , 出 土 了 许 多 精 美 的 铁 、铜 、陶 瓷 制 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充分证明汉代岳阳城 的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亦表明两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岳阳城正式形成并有很大 的 发 展 。[2] 城市, 就其原意而言是城与市的合称, 城即用 夯土或砖石垒彻形成城池, 拥有众多人口聚居的几 何形圈地; 市则是拥有能够进行商业活动的集贸市 场。除上述两个基本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 条件, 即要有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 拥有衙门、官 吏及从属于治下的各种商业经济活动, 才会有市场 与经贸, 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以说, 尽管
古代, 凡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城墙, 岳阳历为县、 郡治所, 自古筑有城墙。然岳阳城墙始于何时? 又是 何时毁败? 损毁的原因是什么? 均值得认真探讨, 须 从 古 城 的 历 史 沿 革 、城 墙 兴 废 的 沧 桑 演 变 等 揭 示 其 深刻的内涵。
一、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 岳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文物古迹甚多, 有驰名中外的岳阳楼, 有千年古塔慈氏塔, 有神圣 的儒家胜迹文庙, 有风景秀丽、天下奇观的君山, 以 及鲁肃、小乔的墓葬等等, 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极 其深厚。 ( 一) 古城筑建的历史渊源
1 . 商周时期的“大彭城” 大彭城是岳阳古城的雏形, 商周时期始建于城 陵矶。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曰: “江水( 指长江) 东径忌置山南, ……江水之右岸有城陵山, 县西南 四十五里, 上为古彭城。”清同治《临湘县志》载: “商 之大彭城, 在城陵矶。”[1]究其筑建缘由有两种说法: 一是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和铸造业的蓬勃兴起, 江 南蕴藏着丰富的铜矿, 商人为了掠夺其物质资源,
2007 年 5 月
且为保证千里长江水运线的安全, 便选择在城陵矶 约 300 米的铜鼓山( 俗称小矶头) 建立戌守要塞, 以 此作为商势力南侵的桥头堡和物资中转站; 二是武 丁 43 年, 商王廪辛灭彭后, 彭姓族人中的一支南逃 ( 彭姓部落原祖居江苏徐州) 。在部落战争中辗转迁 徙, 其中一些人逃到长江以南的城陵矶, 他们在这 里用石块垒成围墙, 用以抵御外族的入侵, 并筑成 原始的房屋, 开始古朴的生活, 于是形成了大彭古 城。从此, 城陵矶作为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的一个 城镇, 世代沿袭, 并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商埠。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38X( 2007) 03- 0039- 05
岳阳古称巴陵, 又名岳州, 滨长江、临洞庭, 历 史悠久, 源远流长。距今 6000 多年前, 洞庭湖两岸 就有原始的村落, 夏商时期隶属荆州之域, 称为三 苗之地, 古越族便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即形成 城市, 在城陵矶筑起“大彭城”; 东周时期在今岳阳 城区先后筑有东、西麋城 ; 东汉时期三国东吴鲁肃 镇守巴丘邸阁而筑巴丘城; 西晋太康元年 ( 公元 280 年) 建立巴陵县( 属巴陵郡) , 城区始称巴陵城; 隋文帝开皇 9 年( 公元 589 年) 改巴陵郡为巴州, 后 又改巴州为岳州, 遂将巴陵城改称岳州城。
二、岳阳城墙的沧桑变迁 城墙, 古城建筑的标志, 在古代凡有城的地方 就修筑有城墙。说起城墙, 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千 古悠悠的万里长城, 蜿蜒起伏、莽莽苍苍, 跨越崇山 峻岭, 绵延五千余里,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 敢、智慧的结晶。 秦始皇修筑长城, 旨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 犯, 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城墙虽不能与长城同日 而语, 其规格、规模都有所区别, 但其功能却基本相 同。一是表示圈地范围, 即某统治者的封地。商周时 期, 皇帝分封给诸候的世袭领地, 诸候们便用泥土 或砖石将其围起, 以视为已有。后来城墙便成为各 郡府州县治所的标志; 二是起到保护城内财产和居 民 的 安 全 。 因 为 各 部 落 、各 封 国 、各 诸 候 为 争 夺 生 存、生活空间, 引发各种矛盾而互相攻伐。修筑城 墙, 可以保护自己的部落、封地与城堡的安全。的 确, 在那个没有火药武器的时代, 这种高大坚固的 城墙, 能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 三是城池区别和固 步自封、闭塞保守的象征。城墙围起来的城市, 其城 门楣上往往刻有城名, 能表明该城的名称, 以示与 其它城的区别。同时, 又以其控制百姓与外来的自 由交往, 达到固步自封, 保守治理的目的。 古代城墙自明代以前通常采用泥土或石块垒 砌而成, 并非小说, 电视剧中所描述的砖石结构, 直 到秦汉时发明了砖瓦, 即人们常说的“秦砖汉瓦”,
南北朝时, 宋文帝元嘉 16 年( 公元 439 年) 分 长 沙 郡 北 部 的 巴 陵 、蒲 圻 、下 隽 县 及 江 夏 郡 的 沙 阳 县置巴陵郡, 隶属湘州, 郡治设巴陵县城。隋文帝开 皇 11 年( 公元 591 年) 改巴州为岳州, 即为岳阳称 岳州之始。至于岳州城、岳阳城及岳阳楼的称谓, 则 出现在唐代。唐开元 4 年( 公元 716 年) , 中书令张 说谪守岳州, 在巴陵城修建一城门楼, 因其居郡署 之南, 故命名为南楼。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 诗中有“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之句, 岳阳城的 名称由此出现, 以后李白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公元 759 年) 诗中有“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的 诗句。于是岳阳城、岳阳楼之称谓便被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