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第五章 所得税
1.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 - 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1.资产的计税基础
(1)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1.资产的计税基础
例5-2:A企业当期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000万元,其中 研
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支出为400万元, 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l 200万元。税法规定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 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 理论和方法,是税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是反映企业所得 税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整套会计原理、程序和方法
核算方法
应付税款法 递延法
利润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 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 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
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价-税法累计折旧
例5-1:A企业于20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750万 元,
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税法 规定该类(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 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 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08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
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支付价款2000万元, 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2007年12月31
日 该投资的市价为2 200万元。
1.资产的计税基础
(4)其他资产 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企业持有的其他 资产,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账面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 计税基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 其他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种资产 税法规定,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 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
负债的计税基础 = 账面价值 - 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2.负债的计税基础
(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 (2)预收账款 (3)应付职工薪酬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 他相关支出均应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未支付之前确认为负债。税法规 规定,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支出可税前列支。
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
核算实质:体现了资产、负债的界定,将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 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界定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并于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2.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
① 根据会计准则确定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外其他资产、负债
项目的账面价值。
② 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方法,以适用的税法为基础资产负债表中
1.资产的计税基础
例5-5:A公司2007年购入原材料成本为5 000
万元,因部分生产线停工,当年未领用任何 原材料,2007年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该原材料 的可变现净值为4 000万元。假定该原材料在 2007年的期初余额为零。
2.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 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 可予抵扣的金额
高级财务会计第五章 所得税
内容导读: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 四、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学习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基础、核算原则及方法。要求理 解所得税计税基础,了解暂时性差异,掌握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方法。
重点与难点: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所得税费用核算的账务处理
1.资产的计税基础
例5-4: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将其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 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 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企业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预计能够持续 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A公司采用公允价值 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 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同时,税法规定资产在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 并计算确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该项投资性房地产 在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
收 回金额为550万元。
1.资产的计税基础
(2)无形资产
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 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 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对无形资 产是否需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摊销年限的不同及无形资 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③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分析差异性质,
确定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与期初数进行比较
④
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⑤
确定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
二、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与税收法规的规定密切关 联。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产 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l50%摊销。假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 末已达到预定用途(尚未开始摊销)。
1.资产的计税基础
(3)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账面价值 = 期末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 = 实际成本
1.资产的计税基础
例5-3:2007年10月20日,甲公司自公开市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