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1、社会心理学(1)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2)定义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极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3)研究对象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相互交叉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萌芽时间:10世纪上百叶之前特点:哲学性很强主要思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2)产生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社会学谠论》[2]实验社会心理学标志: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科。

(3)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4)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科学观、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对社会心理学的批判。

(5)后现代思潮的兴起[1]对周围世界所做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间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中找到“普遍性原则”[3]研究方法不但不是神圣的,有时反倒是误导人的工具(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本土化和世界统一[2]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存[3]各种研究取向综合[4]话语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1、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1)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学会愉快,回避痛苦(2)模仿效仿(3)社会学系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观点[1]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最值反应动作复现)、反馈[2]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4)、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解释:个体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愉快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1)基本取向: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1]代表人物:勒温[2]贡献:首创现场实验[3]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源头——勒温传统创始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突破两种社会心理学的传统[4]观点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的心理环境)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区域)和知觉运动区域构成的心里生活空间,这个心里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

(3)认知失调论[1]代表人物:费斯廷格[2]基本假设: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3]认知失调的条件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

(4)社会同一性(社会认同)理论[1]代表人物:塔基菲尔[2]主要观点:社会分类、群际比较以及人们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3]社会认同的条件群体名称或标志、外群体成员的出现、成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之中。

[4]塔基菲尔、特纳主要观念: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让位于社会同一性,个体会把自己看做群体的医院、按照群体的名称指代自己。

3、角色理论[1]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2]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代表人物:林顿主要观点: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构成的。

[3]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代表人物:莫雷诺主要观点:暂时置身于其他角色4、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集体无意识)、阿德勒、卡伦霍妮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1]现象揭示研究[2]关系解释研究[3]因果关系证实研究2、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档案法、调查法、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实验室方法[1]观察法: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例如录音摄像头[2]档案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信息。

[3]:筼筜各种数据和事实搜集如问卷调查[4]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5]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1、概念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特点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个体社会化是通过“代理人”来实现的,共同性与个性化的统一,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3、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4、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个体内化和社会教化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角色引导机制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病一句社会对应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2、社会比较机制自我评价的需求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作用: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还会导致观念的改变;帮助人们寻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不同的性质的社会比较影响社会化的后果。

3、社会学习机制主要观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感受行为时间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观察经验的影响。

4、亚社会认同机制作用: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亚社会举个例子(你归属的公司,家庭)解决方法:双重适应亚社会适应大社会,大社会适应亚社会。

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家庭: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重要性: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生活在家庭中;童年期是人一生中对家庭的生理以来和心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家庭是特殊的社会结构: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家庭的影响反应了社会化的需求(1)父母把自己已经内化的社会文化底蕴传递给子女(2)父母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为标准来评价子女的行为1、同辈重要性: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社会化,很少带有强制性;是非正式群体,个体自由选择,平等交往,产生满足感;开展活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社会需要即自尊的需要,平等的需要等。

2、学校重要性: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有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

途径:教师,教材,考试考核方式3、大众传媒作用:积极:使人们有效的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见识;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

消极:影视中的暴力节目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缩短儿童注意力的时间;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1、语言与认知能力语言是社会化的工具;语言的掌握程度是社会化程度的体现;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类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2、道德观念和行为制约机制道德和法律3、成就和工作导向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个体的成就动机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成就气氛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4、成人社会化概念:成人社会化是指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极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化过程。

即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深层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继续学习习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确定相应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

“文化反哺”原因:社会变迁加快,各种新事物、新规则层出不穷成人既有的知识,经验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接纳新事物,从而影响他们适应新形式。

第三章、态度第一节、态度极其特征1、态度概念: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3、态度的特点:是习得的心理状态;有具体的指向;稳定性和持续性;简单性和复杂性。

4、态度的维度[1]指向:态度的方向,是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还是否定。

[2]强度:是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3]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其指标是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的水平或与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5]外显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

外显度可以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

5、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1]态度与行为的一致[2]转折(社会心理学拉皮埃尔1934年的研究)[3]关系: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4]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行为本身可否实施;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制约态度行为发生;态度本身的因素;态度的可获得性。

6、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工具性、调整性好玩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功能。

第二节、态度改变1、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1)态度分析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2)平衡理论(3)自我确认理论(4)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2、态度改变的劝说模式[1]霍夫兰的劝导模型外部刺激:劝导者,劝导信息,情境内部因素: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2]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第三节、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1、态度系统的自身特征[1]态度轻度与向中度的作用[2]态度向中度[3]态度深度2、态度的主体特征[1]个体差异[2]好心情更易于接受他人的劝导[3]承诺[4]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地位越高,与群体一致的态度越不易改变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影响态度改变。

个人越是信赖集体,越倾向于保持与群体的一致,难于接受说服而改变态度。

3、劝导说服力[1]劝导传达者的特点专长者,可靠性[2]传达者的吸引力[3]与态度主题的相似性传达者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很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

共同的爱好、价值观、民族种族、性别[4]说服信息的特点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烟盒上的骷髅头)信息呈现方法:说服所运用的媒体;所提供的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信息给定方式。

重复:提高强有力的说服力,降低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论点的有效性[4]劝导的情景作用分心:降低强有力的说服力,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情景的强化作用将说服信息与一些积极的强化刺激联系起来,说服信息的作用会提高。

第四节、态度测量1、瑟斯顿量表[1]瑟斯顿[2]量表程序:选择内容、提出问题(初始样本)、抽样(大样本)[3]评定并且分级、得出每个题目分别配曲线[4]优点:符合实际生活;符合统计学原理;简单(是或否);易于计分。

[5]缺点:编制量表复杂;题目都是肯定性描述,难于发现被试任意性的习惯反应。

2、利克特量表法(现在常用)[1]步骤:选定对象(拟定备选题目)、选样本、统计处理(题目确定)3、语义差异量表[1]人物:奥斯古德[2]内容:情感倾向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快慢)[3]优点:对评价的强度进行分化;编制简便4、投射测验[1]间接的态度测量方法[2]例子:罗夏墨迹测验5、行为反应测验(推测,间接)距离测量,生理反应测量四、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偏差1、概念: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