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讲解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讲解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

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

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家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

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

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展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

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

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

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

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付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

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

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本,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

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

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

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

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

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相继挂牌亮相。

新组建的5大区域电网公司和先期成立的南方电网公司,共同构成我国电力市场的骨干平台,为下一步电力竞价上网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了平台,年度区域电力市场的运作方案或许就在争论中出笼了,这一步就是关乎电力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一步。

2.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1)国民经济经过"九五"“十五”的调整,已开始了更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

2)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开拓,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同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进一步成熟。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带来投资增长对电力的进一步需求。

4)从国内市场消费情况看,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农村费改税,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加,将带动电力需求进一步增长;5)按近年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0的情况看,用电增长速度将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电力行业所面临发展机会1.对电力行业发展机会的几个观点1)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城市、县镇、农村用电点多、面广、分散,要求不同,而水能资源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丰富。

客观实际决定我们在积极发展国家电力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以及其它电力,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用电需求。

2)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发展电力生产力的多层次、多模式,决定电力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多模式。

中国将长期存在大小电网两种管电体系。

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矛盾的核心是经济权益,焦点是电网和供区市场,关键是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是垄断和反垄断的竞争。

3)中国发展农村水电,采取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成片供电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比较好地解决了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消除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讲,小水电作为可再生清洁廉价绿色能源,得到了完全肯定,我们要对小水电的发展始终给予支持。

4)在积极推进全国联网的同时,分布式供电的农村水电实行地方办电与管电、管网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发供一体的地方独立配电公司,参与培育多市场竞争主体有序竞争的电力市场,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趋势,适应解放和发展电力生产力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合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举办经营特点;也符合国际社会电力能源的战略发展方向。

2.电力改革电力改革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电力公司继承了原电力部下属的五大区域集团公司、七个省公司和华能、葛洲坝两个直属集团,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售电两块分别占据了45%和70%的份额。

掌握着国家电力行业全行业2.5万一资产的1.8万亿,包括大部分优良的的发电和电网企业,像上市公司华能、大唐、鲁能、山东国电等,同时,全国电网只是区域性联网,像华北、东北电网等。

这成为打破电力垄断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主流意见是,重组国电和发电资产,组成华能和其他3—4个发电企业,而且,上述发电企业在各自发电市场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重组国家电网公司,由国务院授权管理国家电网资产,组建华北电网公司(含山东),西北电网公司(含内蒙古东部),华东电网公司(含福建)、华中电网公司(含四川、重庆),南方电网公司。

西藏电网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代管。

国家电网负责区域间电网的交易和调度、处理和协调纠纷,参与投资建设跨区域输变电联网工程。

现有发电企业没有很好解决电力行业垄断的问题。

将发电企业注入到华能等三至四家发电企业的方法并不足取。

至少在数量上不能形成好的竞争,而且,全国十几家发电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无疑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工程。

专家认为,第一步发电企业改革应该多搞几家。

可以先形成十家左右的发电公司,然后在他们之间形成市场化竞争,然后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2004-2006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和预测2003年我国电力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电力生产大幅增长,电力需求快速增加,电力投资速度逐步加大,国资、民资、外资竞相进入电力市场,电力行业的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全国供电结构性紧缺现象严重,大部分地区进入电力紧张阶段。

预计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仍旧比较紧张,拉闸限电时间和电量可能会增加,若能按计划实现开工规模和投产规模,2005年电力供需有所缓解,电力供需平衡总体偏紧,2006年电力供需总体上能够达到略微平衡。

◆电力需求方面:(一)2003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趋于增长,但2004年之后预计会下降,用电增长将超过GDP增长速度。

分析一下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1950-1986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这些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是大于1的。

相对我国而言,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水平,长期来看该系数保持在1.0-1.2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但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工业化阶段,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耗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用电增长将超过GDP增长,这决定了我国电力消费系数也将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2003年在1.47左右。

2004年到2006年随着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继续下降,但一般会保持在1.2以上。

(二)人均生活用电量以及社会用电量将呈现增长趋势。

从用电量水平来,同亚洲其他205个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用电水平还相当低,特别是人均生活用电比较低,还不到发达国家用电水平的1/10。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农村电网改造的加快、电价制度的改革,我国居民用电范围将更加广泛,人均用电量将逐步得到提高,2004年到2006年人均用电量预计将以11%以上的速度增长。

由于整个社会用电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和2001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1.4%和8%。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电力弹性系数在2004-2006年之间仍将超过1。

综合考虑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持续较高速度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社会用电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用电仍将为我国电力消费的主体,但是比重将逐步下降,居民生活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逐步提高。

我国全社会用电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民生活用电的比重持续增长上,1990年的这一比重为7.5%,2001年达12.25%;第三产业包括市政商业和交通通信的用电比重也相应增长,从1990年的7%,增加到2001年超过12.36%。

与此同时,工业用电虽然是消费的主体,但比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由1990年的78.7%减低到2001年的71.5%;农业用电比重由1990年的6.8%下降为2001年的3.85%,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用电构成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居民生活用电、第三产业用电比例还有待提高。

电力供给方面:我国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到了2003年由于需求急剧增加,使得拉闸限电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电力紧张矛盾显现,电力供需矛盾可以明显反映在发电机组的能力利用上。

从历史数据分析,一般当发电能力利用率在55%,供需一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超过55%时,电力供需应当是偏松。

但2003年1-8月就已经达到59.4%,达到了1995年的水平,但从总体看,仍表现为区域性、季节性电力紧张矛盾,这说明我国发电装机量与电力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发电装机容量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因此需要加大电厂建设,扩大装机容量。

从装机容量上看,2002年约需新增3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实际装机只有1800万千瓦,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3亿千瓦。

虽然2003年国家对电力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加快了投资建设的步伐,共批准开工大中型项目3300万千瓦左右,而实际装机预计只有2200万千瓦左右,与约需新增4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相差比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