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
汤敏(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为什么要设计教学板书
(一)什么是教学板书?
1.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或符号,是直观教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2. 板书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的因板书过多而影响讲解时效;有的板书过于简略,只有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几个字,造成学生认知上一定的空白;还有的过于追求形式而使板书内容失真、遗漏。
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板书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教学板书有什么作用?
1. 可加深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获得的全部信息中,视觉占83% ,而听觉只占11% ,视觉比听觉获得信息记忆的时间要长好几倍。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板书,会给学生留下一目了然的视觉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可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板书是和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承的,在表达问题上,板书更清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 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板书比语言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4. 能层次分明的揭示教学内容。
板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5. 能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
板书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也可以在板书上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书写,可以把重点内容显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6.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式优美、设计独特的板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1. 揭示内容,体现结构和教学程序。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它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揭示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结构。
2. 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在板书上圈出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记忆。
3.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好的板书常常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有创意的板书,学生集中全部精力观看,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跟随着教师的板书展开学习和思考。
(四)教学板书有哪些类型?
教学板书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根据位置和内容划分正板书、副板书。
2. 根据功能划分。
提问型板书、授课类板书
活动主题类板书、复习型板书
3. 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划分。
纲要式板书、表格式板书、问题探究式板书、图示式板书、知识网络式板书二、教学板书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板书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到写规范、准确。
不倒插笔、不写自造简化字。
板书内容不能因为疏忽而造成意思混乱或错误。
评析:在此案例板书中,教师通过板书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意图很好。
而板书中出现的“香港岛”、“ 2100 万元”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内容时顺手写上去的,结果,板书就出现了不科学严谨的问题。
评析:此板书是七年级上第18 课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板书,它显示了教材中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是官渡之战下“曹操统一北方”的文字表述不够确切。
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并没有完成北方的统一。
(二)概括性原则
板书的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精炼恰当,能以简驭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评析: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两个子目,即“《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纳概括,条理清晰的列出了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
评析:此板书案例,是教师对隋朝大运河进行了归纳概括,简化了知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三)条理性原则
教学板书要条理清楚,清晰准确的表现教学内容要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而凌乱,否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评析:此把板书案例是纲要式的板书形式,按照五四运动的进程列出了教学内容要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学效果好。
评析:此板书案例,是用图示式板书来展现教学内容,教师从背景、口号、内容、作用四个方面展现了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教学要点清晰,直观地表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评析:此板书案例,是按照时序来展现教学内容的,按年代列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的大事,线索清晰,有利于教学,但是内容太多,应该删减一些内容,既要注意板书的条理性,也要注意板书的概括性。
评析:此板书,从用了大括号,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层次分明,条理性强,有益于学生学习。
评析:此图示板书,依据教材内容的内部逻辑结构,以线索发展式体现出来,详略得当,左右关联,互为因果。
(四)启发性原则
板书的内容应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一定的启发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富有启发性的板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板书联想到整个学习内容。
评析:此板书为问题探究式板书,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了工业革命的定义、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尝试,其特点是启发性强,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
评析:案例中,教师用图示板书显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先按顺序排列了几项机器发明,然后让学生按其部门归纳并说明各个生产部门是怎样相互推进的。
由于教师板书设计得巧妙,学生可以从中能得到认识。
教师精心设计板书,并利用板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得到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多样性原则
板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板书是由文字、线条、符号、图表和色彩等组成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力求设计出灵活多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板书。
评析:此板书用图示显示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形象具体,学生从图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13
用图示表示《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联系:
评析:此板书设计简单,仅用了文字和箭头,就把三者的关系体现得清清楚楚,学生一看能理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评析:此板书用十字形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箭头为北方,其它方向自然明确。
清楚而简明的表现了秦朝的疆域四至。
评析:此板书按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的方位,显示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将唐朝时期交往的少数民族,用简明的图示表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案例16
用图示表示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
评析:这个图示板书显示了日本在二战后,从战败国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间经历了经济恢复和经济腾飞两个阶段,问号是要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能从一个战败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样的教学板书显示了教师的创意,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就过于简洁了,承载的信息量太少。
评析: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用表格的方式把主要学派列在板书上是很好的方法,它化繁为简,便于学生学习。
评析:此板书,用表格把相关的两个历史概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对比。
学生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六)灵活性原则
板书要有周密的计划,但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上课之前,教师对板书的内容出现的先后,内容间相互的呼应和联系,文字的详略大小和去留,布局位置、符号运用、板书与其他教学活动的配合等都要进行周密的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应临时变通原已计划好的板书,对板书的内容或布局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四、教学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要精心设计,不要随意。
(二)要目的明确,不要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