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

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

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

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

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

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

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

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

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

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尽其力”上着手,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对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两个例子就能进行概括的,个人观点而言,进行可持续发展,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1)资源环境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此摘自《农业循环经济》,主编章嘉恩,化学工业出版社)对于人类社会的如此耗用自然资源,必然对于有限度的自然资源来说,这是迟早的“坐吃山空”,因此在环境承载力的要求下,人类开始思考所谓的环境友好度,做到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

在早期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人类过的是所谓的茹毛饮血,渔猎采集的生活,是作为自然的附属品所存在的。

到了农业经济阶段,人类开始能动的去改造生产,改造自然,然后这只是对于自然的探究及认识,不涉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

可是随着进入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大制造,能源的大规模探採,粗放型的工业生产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以及大量的浪费,待粗放转集约后,人类才开始发现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不足问题以及环境发生了不可逆破坏过程,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去发展经济,却不会破坏环境,同时尽可能的去开发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

(3)思想认识以及具体行动的背景,《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生物学家卡逊作)的出版让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已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了,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地球日”,“熄灯一小时”,《人类环境宣言》的签署,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些都是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后,寻求国际合作或者非政府组织合作来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老道路,工业革命要改变形式,破坏环境不是唯一的道路。

除此之外,随着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各类生态问题,都使的人类开始逐渐重视生态环保这个命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人类宣告对污染开战的标志,这些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急迫的思想环境。

(4)理论完善的背景。

在环境问题展露的初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可持续的问题,一直追求所谓的“清洁生产”,只追求在工业生产上的清洁,减排是做到了,可是并没有做到节能,这样的生产不能满足对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种方式只是表面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摘自维基百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经济性质定义逐渐向综合性定义进行了转变,可以说,正是有了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们才能进行相应的行动,这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的四个方面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以及必要性,这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原因。

当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业的发展,必然也会走上亦步亦趋的道路。

对于农业而言,上述的发展原因仅仅是宏观层面上的背景概括,是农业可持续的宏观背景。

其实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新型农业发展的需要,总所周知,农业不同于工业,它所需要的资源大多不需要大量的额外开采,即使对环境的依赖,都是对于环境自然无限资源的需求,例如水、阳光。

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并不在于资源的约束,或者说很少的部分是因为此,更多的是农业经济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后,大量工业制成品投入农业,导致了规模化生产,农业的边际效益大大下降,除此之外,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导致农产品价格一直被压低,同时大量耕地的占用,以及人口的增长,这些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减少对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做到用最少的地养活最多的人口,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实际利润率,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另一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实现智慧农业,真正的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而是将现代的科技创新引入农业,实现真正的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做到三个产业协同并进,而不是仅仅靠一条腿走路,中国的工业化一直都在延续这样的错误方式。

而且,智慧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改变以往工业污染农产品问题、改变以前大规模施用工业制成品问题,例如化肥、农药,这样可以从农业问题上着手改变生态问题,这是农业发展以后的一个必然趋势。

既然我们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那我们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农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问题。

举个例子,我查阅《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11版》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所谓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模式,我认为这个模式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口是可以学习的。

其中,它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究到如何去建立这样的一个具体化模式,微观层面上包括链条延伸模式,正如本文前已经提到过的日本和珠三角的新型生产模式,就是将整个生产链条延长,提高他的附加值,同时实现废物利用;技术驱动模式,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来实现生态化,实现“教科机构+企业+资源”为核心的创新合作体系,当时中间环节可以使企业,也可以是农业,更可以是其他非宏观层面;市场驱动模式,满足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说到底就是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要建立一套市场与企业沟通机制,实现绿色产品生产的不断增加。

中观层面包括龙头带动模式以及主导产业模式,两者其实在关系上时所谓的并存的,中国很多的经济发展都实行前一项形式的发展模式,国有企业作为各大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发挥着带动作用,曾经所谓的国企改革就涉及关于绿色生产问题,至于主导产业模式,中国发展太阳能产业,就是希望发挥太阳能产业的主导模式,做到能从实际上减轻对于其他能源的需求,满足中国产业的能源耗用的优化结构。

宏观层面包括点线互动模式(在资源型城市中选择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点——中心城市、乡、镇、农村,通过这些具有带动作用的点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森林碳汇交易模式(针对森林资源丰富的资源型城市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以森林蓄积为载体,把营林生产作为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性工作,从而实现碳排放的交易性)。

当然,这只是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构建,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可以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这不仅仅是对于一个产业生态化的构架,更是可以作为实际措施用于中国广阔的农村以及仍然有重要比重的农业。

针对于农业的可持续行动,应该从社会的不同方面去考虑和组织行为,单单由农民自身的主导是不行的,按照中国的特色国情,还是得由政府发起,科技领头,农户事实三家合作,才能真正从实际上去实现,说到底就是建立一个“政府--科教机构—农户”的系统化的基础平台。

首先,政府作为领头人,还是的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的,农业新型政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原来就提出过交易费用的两分:交易外部性与土地经营权流转,当然这个政策确实有利于提高对于土地的集中化经营和实际的利用率,这是政策领导农业可持续的比较优良的范式,除此之外,一些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基于EDA的新农村建设效率评价,这是对于政府一直号召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系统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作为一种实际效用评价机制的存在,建立这个有效机制可以加强对政府政策的实际监管,这是为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化的一个制度性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