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姓名:9.《念奴娇•赤壁怀古》素养目标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二、背景介绍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 被捕下狱。
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最后,宋神宗才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三、文体介绍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四、资料链接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
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
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
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检查预习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该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该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
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全文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这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该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
(下面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关西大汉”自由朗读全词!)词节奏感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后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
朗读全词。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作者写了哪些景?又抒了什么情呢?那这样景色又引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想呢?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的作用提示。
那么下阕写了什么呢?(周瑜)哪些语句?写了周瑜什么呢?“遥想”二字领起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
“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
补充:建安三年,孙策授予二十四岁的周瑜“建威中郎将”,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
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
此处却把十年前的事集中到赤壁之战前,这是为什么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雄姿英发、春风得意、风流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一)观景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4. 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
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二)怀古1.问题引导(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2.讨论交流,明确: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
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
〔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周瑜————苏轼年龄:34 岁47 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三)抒怀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人生如梦”(短暂、虚幻、无常、飘渺…)“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
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
“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
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意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意境,可用“外境雄伟,内境悲凉”来概括。
正是这种雄伟和悲凉的交织,使其脱离了咏史的范畴,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
哲学与诗是不分不开的,“思既是诗”,这种意境交织在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传达到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正是佳作不朽的原因。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及其参与人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一番又一番地吟咏。
观苏轼以前的赤壁诗词,皆就事论事而已,或抒写当时场景,发英雄之感慨,或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作一些论史治国的启示,而缺乏的是哲学层次的归纳。
如李白云《赤壁送别歌》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胡曾《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戴复古《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都属于此类。
有些赤壁诗词虽然也流露了时空流转,世事无常的意味,如陆游《黄州》诗“万里羁愁添白发,一番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元好问《赤壁图》云“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
”但哲理层次均过于浅显。
且不是因过份消极而缺少艺术魅力,就是因过份事理化而缺少诗的韵味,故而未能传世,见者不多。
苏轼同时期其他多写怀古诗词的大家,如辛弃疾等,其著作的思想内涵也只是上升到一种政治化的层次:以感慨前代英雄来针砭时弊,抒发自己报国之志未遂苦闷心境。
因此总体感觉是虽然时代精神很强,但没有触及人生的本质。
从整体看苏轼文学作品,体现得是一种儒道交替的人生观。
与李白同为豪放不羁具有浪漫气质的文人,但与李白不受任何束缚的浪漫和纯粹诗化比起来,苏轼则是理性与情感并重,灵感才与才学互融,是“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
(《飘逸不群与空妙自然--李白与苏轼的文化意义》王定璋。
)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经常关照政治,甚至用带有宗教色彩的方式关照的人生意义。
同时与辛弃疾、陆游等同代词人比起来,他生活在和平时期,没有对战争真实的体会,也没有国家危难的切肤之痛,所以他和这首描写古战场的词作,政治色彩是极淡的,而更多关照了人生本质的东西。
再看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体感觉儒家倾向少一些,而黄老的元素更多。
政治色彩在这里并不很很强,但却流露出对自我价值的本能追求,人生的本能追求――用现代语言来说――事业与爱情,这首词中得到毫无故忌地彰显甚至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