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9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19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12Βιβλιοθήκη 剂【药物相互作用】 稀盐酸、维生素C有助于铁剂吸收。铁剂 与四环素类、考来烯胺、考来替泊、胰酶、胰脂肪酶、鞣酸 蛋白、抗酸药三硅酸镁和碳酸氢钠、浓茶、氯霉素等合用时 形成铁盐沉淀,不宜合用。 【用法与注意事项】硫酸亚铁,成人口服300~600mg,每 日3次。儿童100~300mg,每日3次,均饭后服用。 药物过量解毒可用1%~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并灌入去铁 胺对抗。
32
【不良反应与防治】
维生素K毒性很小,一般宜肌注。K3、K4可致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反应。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 血症及黄疸。对特异质缺乏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者, 维生素K3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33
【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维生素K1较其他制剂作用快、强,多采用肠外给药方 式。小剂量:口服每日1~5mg或肌注1~3mg,可预防新生 儿维生素K缺乏症。中剂量:每日口服20~50mg或肌注10~ 20mg,用于治疗梗阻性黄疸或双香豆素治疗中的出血倾向。 维生素K3,肌注4mg/次,2~3次/d。维生素K4,口服2~ 4mg/次,3次/d。 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与水杨酸类、磺胺药、奎尼丁类同用。 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有配伍禁忌。
等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还可用于神经炎、肝炎、肝硬化、 日光性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 症等。
21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不良反应和防治】
肌注偶见皮疹、腹泻、高尿酸血症,少见过敏性休克。
【药物相互作用】 氯霉素、维生素C不宜与维生素B12合用。 氨基苷类抗生素、秋水仙碱、对氨基水杨酸类、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扑米酮等抗惊厥药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
24
四、其他抗贫血药
重组人促红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贫血
氯化钴(cobalt chloride) 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等 美雄酮、甲氧氢龙、羟甲烯龙等雄激素类药物 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等
25
少症。
氨甲蝶呤、乙胺嘧啶等药物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无效,可采用口服、肌内注射亚叶酸钙治疗。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虽可纠正异常血 象,但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
16
叶酸(folic acid)
【不良反应与防治】
不良反应较少,罕见过敏反应。长期服用叶酸者可能出现恶
心、厌食、腹胀等胃肠道反应。大剂量时可能出现黄色尿。 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
一、概述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及
红细胞数量等指标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继发
于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6
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血
血细胞各组份示意图
7
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药物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
防治措施为补充铁剂
首选口服亚铁制剂
22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恶性贫血患者终生应用维生素B12。开始时,肌内注 射100μg,1次/d,2周后改为每周2次,100μg/次,连用4 周,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每月注射1次。巨幼红细胞 贫血患者,肌注25~100μg/次,1次/d,或隔日50~ 200μg。
铁的排泄以肠道、皮肤等含铁细胞的脱落为主要途径
11
铁剂
【药理作用与机制】
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线粒体的电子 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等。
【临床应用及评价】 临床上用于预防、治疗缺铁性慢性贫血。
【不良反应与防治】 铁与肠道内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褐色并可致 便秘。注射用铁剂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故极少使用。
0.7h。贫血患者比正常人吸收快。大部分贮存于肝脏。 叶酸在体内分解为蝶呤和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自尿 中排泄,部分叶酸经肝肠循环从粪便中排出。
【药理作用与机制】 叶酸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体 内被还原成四氢叶酸,是DNA合成的重要辅酶。
15
叶酸(folic acid)
【临床应用及评价】
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细胞减
血凝块
因子Ⅱα (凝血酶)
因子Ⅱ
因子Ⅰα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多聚体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凝血机制示意图
30
二、促凝血药
维生素K(vitamin K) 包括K1、K2、K3和K4 【体内过程】 口服后6~12h或肠外给药1~2h内发生作用, 8~24h可改善凝血酶原时间。在肝内代谢,经肾及胆汁排
第2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的药物
一、概述
白细胞减少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数少于4×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 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 0.5×109/L时
26
治疗措施: 去除病因,停用可疑药物,脱离有害因素,积极治 疗原发疾病 以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17
叶酸(folic acid)
【药物相互作用】 大剂量叶酸能对抗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扑米酮的抗癫痫 作用。 长期应用避孕药、镇痛药、类固醇、柳氮磺吡啶的患者, 应增加叶酸的用量。 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能对抗叶酸的治疗作用。 与维生素C合用,可抑制叶酸的吸收。
18
叶酸(folic acid)
肝素 (−)
香豆素 类(−)
纤维 蛋白 原激 活物
UK tPA (+)
纤溶 酶原
纤 溶 酶
纤维 蛋白
降解 产物
抗凝药作用机制示意图
40
二、抗凝血药
作用机制:影响纤维蛋白的生成,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
38
四、凝血因子制剂
常用的凝血因子制剂有: 人凝血因子Ⅷ
凝血酶原复合物
人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本类药物由健康人血浆分离提纯而得,含有不同的凝血因子,
能补充因凝血因子不足所致的出血。
39
第4节 抗凝血药
一、概述 本类药物包括: 抗凝血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抗血小板药
纤维 蛋白 原
【药理作用与机制】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维生素B12缺 乏会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成熟;参与三羧酸循环,
如缺乏可产生神经损害。参与四氢叶酸类辅酶的循环利用。
20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临床应用及评价】
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与叶酸合用治疗抗叶酸药、脂肪泻
【用法与注意事项】 叶酸 口服,成人每次5~10mg,每日3次,共14天。小 儿酌情给予每日5~15mg。
亚叶酸钙 肌注,开始10mg/次,每日1次,10~15天后, 改为每日5mg,直至血象正常。
19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 8~12h后达峰。肌注后,1h左右达 峰浓度。肝脏为主要贮存部位。以原形通过肾脏排泄。
succinate)
注射剂包括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蔗糖铁(iron sucrose)和山梨醇铁(iron sorbitex)
10
铁剂
【体内过程】
主要经小肠黏膜吸收,在二价状态下吸收较好 空腹时吸收较进食后提高约1/3 成人所需的铁仅约5%来自食物,儿童30%来自食物 口服铁剂半衰期约6h
28
第3节 促凝血药
一、概述
促凝血药也称止血药,是使止血功能恢复正常及使 出血停止的药物。 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 维生素K缺乏症 严重的肝病导致止血功能异常
治疗原则:首先应正确判断出血的原因,根据病因 应用药物
29
各种因子激活 (内源或外源)
因子X
因子Xα
凝血酶原激活物 因子Xα、因子V、 钙离子、 血小板磷酯
13
三、巨幼细胞贫血的治疗药物
巨幼细胞贫血是血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的大细
胞贫血,多由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红
细胞贫血,主要采用叶酸治疗,辅以维生素B12。对于 恶性贫血则用维生素B12,辅以叶酸治疗。
14
叶酸(folic acid)
【体内过程】 在空肠近端吸收,1h后达峰,半衰期为
23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用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缺乏维生素B12同时又缺乏叶酸的患者,单独应用维生素 B12可掩盖叶酸缺乏症状,应同时补充叶酸。 痛风患者慎用维生素B12。心脏病患者应避免肌注维生素 B12。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应在给予维生素B12后48h查血钾浓 度,避免并纠正低血钾症。
能发挥纤溶作用。氨甲环酸作用最强,氨基己酸作用最弱。
36
【临床应用及评价】 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纤溶活性过高 所致的出血。对慢性渗血效果较好,还可用于尿激酶过量引 起的出血,也可作为术前用药以减少术中出血,但对癌症出 血以及创伤出血无明显作用。
【不良反应与防治】 氨基己酸偶见过敏反应,口服可致恶 心、呕吐、腹部不适、头晕、耳鸣、心律失常,静注可致直 立性低血压,大剂量可产生全身乏力、肌痛、肌红蛋白尿、 肾衰竭,停药后可恢复。氨甲环酸偶致头痛、头晕、嗜睡等。 氨甲苯酸不良反应较少。
34
三、纤溶抑制药
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EACA)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PAMBA)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rans-AMCHHA)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