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象的内在机理及其外化的整个知识体系,必须遵循“从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对于认识的科学进程,虽然 以对象的客观存在和认识条件为前提,认识主体的
能动性始终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的这种科学而独特 的思维方法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在这里,发达的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被视为客观研究对象。为揭示其
生命机理,马克思抽象了三种认识条件(相当于科学实 验条件),即“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普遍化的 简单补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有机
论》简单化地理解为完全否定市场经济,对于正文和 “序言”的理解就无法获得统一。可见,无产阶级在落 后国家取得政权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 加符合马克思理论的要求。依照马克思的思维方法来把 握社会机理和一般发展趋势,便不难发现,社会主
义是与自由劳动和自由人联合体相联系的。其本质不是 片面的公有制,而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与个人自由充分 自洽。马克思1844年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反
关系;这又是对蒲鲁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 义的批判,他们简单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要求用劳动券 彻底贯彻抽象人本主义精神。由于资本主义的意识
形态是通过基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渗透到经济学中的,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对以往的政治 经济学及其思维方法的批判,进一步来看则是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间接批判。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维 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及其对《资本论》的 意义。马克思反对任何抽象思辨,因此,本体论、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州养生会所/
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经济学只是遵循经验实证主义方法, 将日常观念条理化,即从日常现象归纳出一定的范畴和 “法则”,抽象地加以运用;古典经济学虽然能
够通过对经验现象的剖析,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却又 将这样获得的认识,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抽象运用于 现实经济活动分析。因此,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
都具有抽象唯物主义特征。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的思 维方法超越了黑格尔逻辑学的神秘性和抽象思辨性,超 越了庸俗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抽象唯物主义及其
与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则将人类社会作为了特定具体的整体。对于广义唯 物史观来说,《资本论》不仅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它自身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广义 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主旨,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第 一版“序言”。在《1857—1858年经济学
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人依赖 人的阶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的阶段、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阶段。这与广义唯物史观是相应的,
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也不能构成抽象思辨的原理 体系。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可分为方法论思 想和社会发展理论。广义理解的唯物史观,也就是
马克思运用独特思维方法解剖人类社会得到的生命机理。 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作为实践主体 的个人是机体的细胞,细胞的发育和新陈代谢决
定着人类社会的成长、发展;社会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是人的外在存在形式,人与社会是一体两面; 社会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
的归宿。因而,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可以区分社会发展 的不同阶段。这就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及感性现实性 与社会机体的思想巧妙结合起来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及其知识进步是社会有机体的第一层次,《资本论》 对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解剖,解答了社会有机体的第二 层次,即人的异化以及如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
础上最终消除异化。这虽然是对人与人关系的说明,但 却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而来的。人对自然的占有, 转化为人对财富的占有,社会内部充满阶级的对立
历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而是唯物主义思想与康德、 黑格尔乃至费希特的方法论思想的综合。它将黑格尔的 辩证法与近代实验科学的基本精神结合起来,使之
实证化了。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 个方面加以把握。就认识对象而言,必须是特定的、客 观的、典型的对象,它是某类事物的成熟状态,类
似于一种“生命有机体”。就认识方式而言,要求一切 知识,无论是最为“抽象”的知识,还是较为具体的知 识,都必须从特定条件中得出。而针对特定认识对
映的是“想象的普遍性”,它体现的片面公有制是“排 他性的私有财产形式”,即普遍私有制。从我国实践来 看,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公有制”
成分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但它的存在比重和经营方式, 更多地可以作为节制资本、充分促进生产力发展、调整 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
大学经济学院)
现的个人所有权、自由、平等及其自利利人的分工关系, 是被理想化、永恒化或者说意识形态化的“有产者”之 间的基本关系。古典经济学从劳动出发来理解这
种关系,是意识形态化的抽象人本主义的体现。马克思 首先基于劳动和价值规律来理解这种关系,并通过逻辑 和历史的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的
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揭示了物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 的对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批判同时也是对巴师夏、 凯里的批判,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和谐的
构成具有差异的资本主义一体化生产”。马克思通过这 些具体的认识条件,分别揭示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 律和生产价格规律,同时展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
系。其中,价值规律是在“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中 被认识到的,因而是“具体的”一般,不是形式逻辑意 义上的抽象一般。这里的“个人”是市场主体的符
号,是企业“法人”。由于市场主体被抽象为“个人”, 生产资料简单补偿所涉及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条件的差异 都被暂时忽略了。这一规律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
真正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机理。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中所强调的任何国家不能跳过也不能取 消的历史阶段,指的是其中的第二阶段。也就是
说,任何社会都必须经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 的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阶段。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 并非一定要经历一个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阶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可以把相当部分生产资 料掌握在国家手中。但是,市场经济是不能取消也不能 跳过的。关键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把市场
义生产中才具有现实一般性,正像“劳动一般”只有在 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才具有现实一般性。但另一方面,就 像“劳动一般”在形式逻辑层面可以看成适应一切
时代的“简单范畴”一样,价值规律也可以看成适合一 切形式的商品生产。这类似于人体与猴体的关系,两者 的共同特征并不是抽象归纳出来的,而是通过解剖
得到的。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在“普遍化”的自由竞争的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被认识的,这里暂时忽略了资本有 机构成差异对分配的影响。当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更好地分 享经济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逐步超越既有的发
达国家,使自身处于发达国家地位。那时,社会主义的 理想才有条件变为现实。这就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 须在发达国家实现的思想相吻合。同时,就能更好
地理解《资本论》为什么着重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从广义唯物史观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抽象化、理 想化、永恒化,这是必须批判的。但如果把《资本
取代“个人”成为主要考察对象之后,价值规律便转化 为剩余价值规律。为阐明生产价格规律,马克思设置的 认识条件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条件已经相当
接近了,这就充分体现了生产资料垄断对剩余价值分配 的影响。总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虽然与 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相符合,但两者仅仅在形
式转化方面相一致。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维方法,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主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的批判,是《资本论》的首要任务。“开篇”中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