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
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保证临床细菌室的工作质量非常重要,应予高度重视。
实验室有责任将标本选择(包括时间和解剖部位)、收集、保管、运送、接受和安全等
关键性信息,用户里手册的形式提供给各临床部门参考。
一、标本管理的安全警示
1.所有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应在无菌操作,防止污染的原则下认真进行。
2.已采集原始标本都应置于防漏、密封的无菌容器中运送。
3.带针头的注射器运送标本时用无菌试管或防护装置套住注射针,再置于防漏塑料袋中运送至检验科。
4.采集足够量标本,材料不足可能导致假阴性。
5.每份标本都应标记患者姓名、送检号码、标本来源、具体部位、日期、时间及相关临床信息。
6.常规性细菌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后不能超过1小时送至检验科,4℃保存也不能超过24小时,怀疑厌氧菌感染的标本应在半小时内送至检验科(不能及时运送组织标本必须在
厌氧环境中25℃不超过24小时)。
7.脑脊髓液、生殖道、眼睛、内耳标本应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
二、标本的处理和要求
1.血液和骨髓:
1)急性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细菌性肺炎、肾盂肾炎发热患者,应在抗生素治疗或更换前,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2次血液培养,分别接种于各种培养瓶中
立即送检置于孵箱内培养
2)疑似心内膜炎患者:急性病例在抗生素治疗或更换前1—2小时,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3次血液培养
3)亚急性病例:第一天24小时内,相隔1小时连续采集3次血液做培养,若24—48小时全部阴性,再采集2—3次血液做培养
4)若已经抗生素治疗患者,连续3天,每天取2次血液做培养
5)严格无菌技术采集血液血培养瓶后立即送检,切不可放冰箱暂存。
2.脑脊液:
脑脊液采集后,置于无菌试管中,15分钟内送检,绝不可冷藏。
每种检验最小需
要量:细菌培养≥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3.尿液:
1)中段尿采集: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自然排尿,让尿流不间断,截留中段尿,,置于无菌尿杯中立即送检。
尿量不少于1ml.
2)直接插导管采尿:一般插入导管后先让尿流弃15ml再留取培养标本。
尽量不采用此法,极易将尿道细菌丛进入膀胱增加医源性感染危险。
3)滞留导管采集尿:用75%酒精消毒导管口,用针筒抽取5—10ml尿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滞留导管会使膀胱带有细菌,尽可能不采用。
4)尿液采集后2小时内必须送检,立即处理。
规定每日一次。
5)若同一份标本检到3种以上不同细菌则认为标本污染。
一般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计数大于105cfu/ml,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计数大于104cfu/ml,方有诊断意义。
4.痰液:
1)先用冷开水漱口清洗咽喉,用力咳出痰液置于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2小时内接种。
2)符合要求的痰液应在低倍镜视野中鳞状上皮≤10个,白细胞≥25个。
5.粪便:
直接留置粪便于清洁、干燥广口容器中送检。
6.眼、耳、鼻、喉标本:
1)眼结膜标本:预先沾湿拭子,在结膜上滚动采集,应在15分钟内送至检验科
2)眼角膜标本:在麻醉下用刮勺在溃疡或创伤边缘刮取碎屑,直接接种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和涂片
3)口腔咽部标本:先用一拭子揩去溃疡或创伤浅表分泌物,第二个拭子采集溃疡边缘或底部,2小时内送至检验科。
4)患有外耳炎的患者需要深部耳拭子。
以防遗漏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
5)鼻标本:用无菌棉拭子伸进一侧鼻孔约 2.5cm.与鼻粘膜接触,轻轻转动拭子缓慢抽出置于无菌管或培养基直接送检。
7.脓液:组织或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其病原菌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内源性:感染源是炎症局部周围器官中的正常菌群(常栖居菌群),由于损伤等因
素造成正常栖居菌群进入无菌状态的组织中,发生感染。
外源性:感染源是存在于人体外部自然界的微生物,由于外伤和直接接触,外界微
生物通过人体表面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1)开放脓肿:用无菌盐水或70%乙醇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地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个拭子分别做培养和革兰氏染色。
2)闭锁脓肿:用注射器抽取,刺入无菌橡皮塞中送检。
7.无菌体液标本:无菌体液是指除血液、骨髓、脑脊液外的羊膜液、后穹隆穿刺液、透析液、心包液、腹膜穿刺液、滑膜液,正常穿刺液是无菌的,感染后只要检出细菌则都视
为病原菌。
当留取标本时,防止无菌体液凝固。
在无菌容器中预先加入灭菌肝素0.5ml(可抗凝5ml 标本),再注入各种穿刺液轻轻混合立即送检。
8.生殖系统标本:阴道、子宫颈陷窝、子宫内膜、生殖道创伤、前庭大腺、羊水膜、前列腺等分泌物应由医师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淋病奈瑟氏菌检查时不论男女尿道及子宫颈均需用拭子插入尿道或子宫颈3cm深取样送检,要避免受阴道分泌物污染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