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汉语言文学浅析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黄玉莹摘要: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湖南籍乡土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反映了湖南农村的阶级斗争,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方言在反映地方色彩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主要研究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重点分析方言名词性词语、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以及方言句式。
关键词:叶紫小说方言方言词语、方言词语在叶紫小说中的运用方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能够反映某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要素,无疑会增加作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本文主要讨论方言词语在叶紫小说中的运用,主要涉及其小说中出现的方言名词性词语、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以及方言句式。
(一)方言名词性词语的选用叶紫小说中,方言名词性词语出现较多,主要有三类:称谓名词、指物名词和时间名词,下文将逐一分析。
1.方言称谓名词称谓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语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叶紫小说中的特色方言称谓词有很多,女口:翁妈(祖母)、堂客(妻子)、岳老子(岳父)、老倌(老头或丈夫)、后生子(年轻小伙子)、伢子(儿子或男孩子)、细媳妇(童养媳)、老倌子(老头子)、男人家(男人)、老人家(老人)、野老公(情夫)、野婆娘(情妇)、长工司务(长工)、鬼婆子(不讨喜的女性)、猪婆子(骂人时常用)。
在益阳方言中,有一类称谓词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护、疼爱。
如:伢子(儿子、男孩子)、妹子(女儿、女孩)。
在叶紫小说中多次出现“伢子”这个词。
例如:(1 )“伢子啊!你,你应当记着!……”(《夜哨线》)(2)“李家有什么不好呢?那伢子,”老妇人闷气地想……(《菱》)例(1)中的“伢子”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称。
一句“伢子”,包含着苦命的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惜和殷切的希望。
例(2)中的“伢子”是老妇人对女儿的青梅竹马官保的昵称,不难看出潜藏着老妇人对官保的喜爱之情。
益阳方言中还有很多带贬义的称谓词,如:老鬼、鬼崽子、猪婆子、鬼婆子、狗崽子、懒精、砍头鬼、憨子(做事不性急)、马糊(做事不认真不精细),这些词也出现在了叶紫的小说中。
例如:(3)“你这狗崽子!你这没出息的败坏家风的畜牲!……”(《菱》)“狗崽子”是在骂人时不自觉蹦出来的词,指不讨人喜欢的人,虽然略显粗俗,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将这些词用在人物对话中,更具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2.方言指物名词叶紫小说中方言指物名词种类很多,这些特殊的指物名词,反映了这个区域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身体类:头颈骨、颈子(脖子)、腿子(腿)、眼珠子(眼睛)、脑壳(脑袋)、背心(脊背)。
(4 )他把六根爷爷送走之后,便横身倒在中舱里,瞪着眼珠子,望着篷子顶上那个刚刚补好的漏洞处出神……(《杨七公公过年》)“眼珠子”在益阳话中是“眼睛”的意思,不是指整个眼珠,“眼珠”在益阳话里叫“眼珠子子”,这是一个四音节名词,“眼珠”和“子子”都可独立成词,“子子”指细小的颗状物,类似的还有“大蒜子子”(大蒜头)“算盘子子”(算珠)。
天文地理类:日脚(太阳)、老南风(夏季很强的南风)、老北风(冬季很强劲的北风)、西水(四川、湖北的湖水)、南水(湘江、资江、沅江三江上游的水)、麻麻雨(细雨)、街上(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
饮食类:夜饭(晚饭)、玉蜀黍(玉米)、粑粑(圆形的饼类食物)、观音粉(一种白色的细泥土)、稀饭(粥)、猪耳朵(一种油炸糕点)。
(5)“给我买五个粑粑!”(《电网外》)“粑粑”是湖南人常吃的一种食品。
常见的有:糖油粑粑、蒿子粑粑等等。
还有一种是用面粉和鸡蛋做成的“灰面粑粑”,这个做起来很简单,为很多益阳人所喜爱,成为益阳人的早饭选择之一。
农具类:锄楸、跛子桶(不足四人共一张扮桶割禾打稻)、水车、车叶子、风车(扇车)、瓜瓢、一张桶(打禾桶,由四个人支持一张桶)其他:草皮子(旧时农民常用锄头薅的兜上带层薄土的草皮做肥料)、牢刷板(一种用竹子做成的赶鸡的工具)、草帽子。
3.方言时间名词叶紫小说中还出现了一类方言时间名词,如:年数(年)、今朝(今天)、明朝(明天)、日中(白天)。
(6)“……我今朝接张家一一明朝接李家哪!……”(《湖上》)此外,叶紫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带“子”尾的名词,如:茅屋子、汗珠子、 后生子、学生子、衣领子、草屋子、茶棚子、耳刮子、叫子、小刀子、船屋子、 莲蓬子、风车子、猪婆子等。
这些方言名词,或反映了益阳的地域风貌、或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文 章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方言动词性词语的选用叶紫小说中动词性词语的选用经过了作者的精挑细选,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 的且又易懂的词进入文本,一方面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一定的 地域色彩。
1.一般方言动词叶紫小说中的方言动词有:落(下)、把(给)、作(耕种)、耍(玩)、寻(找)、 晓得(知道)、认得(认识)、吃亏(受损失)、发痧(中暑)、收尸、相骂(吵架)、 发气(生气,发脾气)、过身(经过)、扯闪(闪电)、抛尸。
2.方言动词性短语叶紫小说中的方言动词性短语有:起水(翻身、发财)、打转身(转身)、困 觉(睡觉)、包细脚、拉皮条(从中牵线,拉拢男女搞不正当关系)、打租饭。
(7)“ 我好比深水坝里板罾 起不得水啦! ”(《星》(三)方言形容词的选用叶紫小说中方言形容词的选用不是很多,现列举如下:方言性质形容词:有味(有趣)、晏(晚)、恶(凶)、细(小)、过细(仔细)、 (8、假如他们再派那些活狗来收租时,就给他妈的一顿饱打。
在普通话中,“饱”与“饿”相反,是指胃得到了满足,是人的一种感觉。
例(8、中用“饱”来修饰“打”,强化了打的程度,即狠狠地打。
“饱”在这 里是形容词作状语,是益阳方言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方言状态形容词:铁紧、精光、繃紧的、静板板、云里雾里、烟雾笼天、啰 里啰嗦、悉悉资江是益阳的母亲河,此外,益阳境内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 池塘。
“起 水”从字面上看就是从水中起来。
益阳人用“起水”比喻走出困境,解释为翻身、 发财,例(7)中的“起不得水” 就是指不能翻身。
(《火》)索索、伤心伤意、懒心懒意、乌七八糟。
(9、七公公他已经瞪着眼睛,咬着牙门,把拳头捏得铁紧了!(《杨七公公过年》)(10 )……捐税又象剃头刀似的,将她所收下的谷子统统刮个精光。
(《懒捐》)例(9、中的“铁紧”是指紧的那种状态,把拳头捏得“像铁一样紧”,写出了七公公在听到儿子被判了十年徒刑后的愤怒以及无奈之情。
例(10)中“精光”指不剩一点东西,这两个词表示的都是程度之高。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叶紫小说中,方言名词性词语运用得最多,范围也最广泛,其次是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用得最少。
方言名词性词语在人名、地名、指物类、时间类都有涉及,通过这些方言名词性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说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是湖区,湖区的农民除了种田外,还有一些特别的生产方式, 像坐着澡盆去湖中采菱、摘莲蓬等。
这些方言名词性词语,不仅反映了湖区的地理环境,而且反映了洞庭湖滨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叶紫小说中方言动词性词语的运用虽然不多,但都是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词,像“落” “晓得”等,很多地方也有这种用法,可见作者选词时的用心。
这些方言动词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丰富了小说的语言,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方言形容词的运用也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挑选,放弃了“宿林清静” “伤心拍意”等难懂的词,而选用了一些通俗的词,有力地增加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四)方言句式的选用叶紫的小说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方言句式,体现了方言韵味。
例如:(11 )“……他还叫妈妈打我,不把饭我吃!……”(《湖上》)(12)“我操他的妈!他把我们,把我们一个什么名目?” (《懒捐》)(13)“……他把猪耳朵弟弟吃,不把我吃!……”(《星》)“把”在益阳话中功能很多,可以作动词、助词、介词、连词和量词。
例(12 )中“把”用作动词,是“给”的意思,“把”的宾语是名词或代词。
例(11 )和例(13 )中的“把”也是“给”的意思,用作动词,不同的是,它构成了兼语句。
“把”作量词,在小说中也有出现,如:个把什么人、排把人、个把大小的官儿。
这在益阳话中是比较特殊的。
、叶紫小说中运用方言词语的特点方言有强烈的地域性。
在叶紫小说中随处可见益阳方言的运用,但是,除了个别难懂的方言词外,其他方言区的人阅读他的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这与作者的精心挑选不无关系。
具体来看,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言成分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周立波曾说过:“采用某一地方的,不太普遍的方言,应当尽可能的不用来叙事。
写对话时,书中人物是哪里人,就用哪里的话,这样才能够传神”(周立波,1981 )。
叶紫的小说作品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
如:(14)“……要打,我李憨子总得走头前!……”(《火》)(15)“明天的日脚很好啦!人家都准备下田了,我们也应当跟着动手。
头天做功夫,总很饱饱吃一餐,来能好一些,做起功夫来也比较起劲。
”(《丰 收》)例(14 )中“头前”是指“前面”,这个词作为一个方言词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意思:一是前面,二是以前,益阳方言里取第一种意思。
例(15 )中“头一天”是指“第一天”。
此外,还有近天中(近几天)、落雨(下 雨)、过细(仔细)、有味(有趣)、四围(四周)、晓得(知道)、认得(认识)、 么子(什么)……这些词与普通话略有区别,但意思不难理解,可以直接出现在 文学作品中,不需要解释说明。
有的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测方言词的意思。
例(15 )中“日脚”即“太阳”,“功夫”指“事情”,具体指在田里劳作,“来”是根据益阳方言“才”的读音造出的一个词,意思是“才”。
(二)方言成分出现在普通话叙述话语中虽然方言成分主要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但也不排除在普通话叙述中夹杂着方 言要素。
如: (16 )云普叔用袖子偷偷地扪着脸。
(《丰收》)(17)孩子们一伴一伴地跑来跑去,赤着脚在太阳底下踏着软泥儿耍着。
收》)(18 )我们的后面也觉得有一股刺骨般的寒气,在袭击着我们的背心。
村一夜》)例(16 )中的“扪”是“捂住”的意思。
例(17)中的“一伴一伴”指 群一群”,“耍”就是“玩”。
例(18 )中的“背心”是“脊背”的意思。
这 些都是益阳话中常见的一些词,把它融入叙述语言中,读者可以根据前后文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而本地人读来会觉得非常贴切,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生活 气息。
(二)方言名词、方言动词和方言形容词的表现功能各有侧重叶紫小说中用到了一些方言名词、方言动词以及方言形容词等,它们的作用 各不相同。
方言名词一般用于称谓和地理风貌的描写, 展现了山水风貌,反映特 定地域的民情,有利于营造浓郁的地域色彩。
而方言动词和方言形容词则能增加 语言的表现力,让文字活跃在纸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