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花园小学霍国琴
近几天来,我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理论《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联想起前期学校承担的几次研究活动,感触颇多。

一方面为学校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的精神所鼓舞,她们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极度抽象的现状以及教师错综复杂的思绪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

现在我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大家“共享”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重心下移,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是客人吗?以前的课堂难道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极端思维对立的怪论。

因此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

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对立思维的层次上。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她们都各自承担这自己任务,这两类主体在课堂上相互支持、相互感染,只有当教师活动于学生活动融为一体时,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她们是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

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五还,那教师要讲吗、是不讲或少讲吗?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

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或者说某个人在发言,而是社会、自然借助教师之口向处于朦胧阶段的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

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需要经验和方法。

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怎么讲?关键是能把握好四个字:准、实、活、细。

(1)准。

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

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

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三、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依靠严密的问题推进,就是“动态生成”吗?我认为,不但不是“动态生成”,而且连完整的“动态”都算不上。

因为、“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生成”才是目的“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

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相互碰撞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和解题方案了,这并不是就算大功告成,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需要去亲自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如果不这样,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往往昙花一现旋即飞逝。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不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底线,课程改革中“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它们所承载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

这些仅仅依靠一些纯数学的推进和乏味的思维体操,是无法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是我在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时的一些感想和浅层的思考。

对于新基础教育的原则和理念,我是完全赞同,但赞同不等于盲从,支持不等于迎合,我以为,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个性化的重组、批判的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中取舍,在实践中创造,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