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5)
气象要素我们将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以及某些对大气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即气象要素就是表征大气状态和特征的各种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能见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够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霞光霞光按出现的时间分为朝霞和晚霞,是指日出和日落时,天空尤其是在太阳附近的天空和云层所呈现的色彩缤纷的光学现象。
暮曙光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地面不能接受到太阳直射光,但太阳光可以投射到高层大气,再以散射光的形式到达地面,使地面具有一定的照度。
日出前称为曙光,日落后称为暮光,曙光和暮光统称为曙暮光,又称薄明、晨昏蒙影。
民用曙暮光的下限为太阳圆面中心位于地平线以下6°,而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分别为12°和18°。
蒙气差蒙气即行星大气,由于大气折射,来自天体的光线进入大气时的真实天顶角与人们在地面所看到的视天顶角有所不同,对于这种角度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蒙气差。
海市蜃楼当大气出现强烈的温度梯度,大气密度出现反常分布时,由于大气对光线的显著折射作用,与地面实物相比,人们看到的物象会发生位置、距离、大小、形状上的改变,并出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上下颠倒、左右反向、互相重叠、一物数象等现象,我们将这种奇景幻象称为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多发生在海面、湖面和沙漠地区,可分为上现蜃景、下现蜃景和侧现蜃景。
上现蜃景上现蜃景常出现在海面、湖面上,当出现强烈逆温时,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光线在折射的过程中向密度大的方向显著弯曲,从而使地面实物的景象向上抬升而显示在空中,形成上现蜃景。
下现蜃景下现蜃景常出现在沙漠地区,由于太阳暴晒而出现强烈增温时,近地层出现上冷下热的剧烈温度梯度,高层空气的密度反而比低层要大,光线在折射的过程中向密度大的方向显著弯曲,从而使地上实物的景象下降到地面之下,形成下现蜃景,下现蜃景通常为倒象。
侧现蜃景当大气出现显著的水平温度梯度,空气密度在水平方向上显著不均匀时,大气折射会使物象出现在实物的侧面方向,形成侧现蜃景。
虹当人们背向太阳观看远处的雨幕或雾幕时,常会看到以对日点为圆心、角半径约为42°、宽度约为2°的彩色光弧,称为虹,即主虹,其色彩依次排列,外红内紫。
霓在主虹外侧看到的角半径约为52°的彩色同心光弧,称为霓,又称副虹或二级虹,其宽度约为主
虹的两倍,色彩排列次序与主虹相反,内红外紫,但亮度比较弱。
晕当大气中有由冰晶构成的云或雾遮挡日光或月光时,由于冰晶对日、月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作用,
在日、月周围常会形成彩色的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光弧和光柱,我们将这些现象统称为晕,对其中明亮的光点又称为幻日或假日。
晕有22°晕、46°晕、近幻日、远幻日、近幻日环、环天顶弧、环地平弧、内晕珥、日柱、反假日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
的是22°晕。
22°晕又被称为内晕,其角半径为22°,色彩排列为内红外紫。
46°晕又被称为外晕,较少出现,其角半径为46°,色彩排列与内晕相同但不明显,往往只能看到白色的光环。
华当天空有较薄的云层时,在日、月周围常会出现色彩排列为红外内紫的彩色光环,称为华。
发展完善的华,其角半径可达10°,通常将最靠近日、月的光环称为华盖,其角半径通常<5°。
毕旭甫光环飘浮的火山灰尘通过衍射在日、月周围形成角半径约为22°的类似于华的彩色光环,称为毕旭甫光环。
宝光环当人们背向太阳,有时会从云、雾所构成的背景上看到自己影子的周围出现彩色光环,称为宝光环。
宝光环的色彩排列为外红内紫,有时光环可达五层之多,在距彩色光环一定间隔的最外缘,有时还可看到较大的白色光环。
由于宝光环是出现在太阳的对面,故又被称为反日华,通常将最靠近自己影子的光环称为华盖。
在我国峨嵋山等地常可看到,被称为峨嵋宝光,在德国哈茨山脉布罗肯峰附近也常看到,被称为布罗肯宝光。
夜天光夜天光是指由于气辉、星际物质及地球大气散射的星光等因素,在无月晴朗的夜空呈现出的暗弱弥漫的辉光。
气辉气辉是指地球高层大气由于光化学过程而产生的的微弱辉光。
极光极光是指由于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被激发或电离,在靠近地磁极的高纬度地区上空出现的带状、幕状、弧状或放射状的辉光。
地光地光是由于地震而产生的一种低层大气发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