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2结果流行病学特征 22名就餐学生中,有18名病例,罹患率82%。
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100%),1~8次/24h,中位数3次/24h,恶心(89%),胸闷(42%),腹痛(42%),腹痛程度轻,性质不一,主要位于上腹部(57%)和脐周(29%);少数病例出现腹泻(17%),腹泻物为黄色稀水便,1-4次/24h,(中位数3次/24h),腹泻物性状为黄色稀水便。
个别病例有头晕(11%)、头痛(%)和发热(%,体温℃)。
血常规检查,%病例出现白细胞总数增高。
临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采取对症、补液等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病程3~12h,中位数10h。
18名病例中,首例病例5月24日19:15发病,末例病例5月24日20:30发病,高峰位于5月24日19:30-20:30。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图1)。
病例中男性5人,罹患率71%(5/7),女性13人,罹患率87%(13/15),男、女罹患率无统计学差异(fisher exact test,P>)。
病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16岁,中位年龄岁。
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根据WHO《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控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在病原未知情况下,病例中位发病时间(20XX-5-24 19:45)前推一个首末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为可能的暴露时间[1],即20XX-5-24 18:30,将该时间所对应的餐次及前后相邻各1个餐次作为可疑暴露餐次。
按就餐时间17:30-18:10推算,5月24日午餐或晚餐为估计的可疑餐次。
若以午餐进餐时间作为暴露时间,推算的平均潜伏期为8h(范围:~),而以晚餐进餐时间作为暴露时间,推算的平均潜伏期则为2h(范围:~)。
由于该食堂近期未更换大米、食用油以及调味品,结合本次发病曲线提示的点源暴露模式,故大米、食用油以及调味品引起本次暴发的可能性小。
根据食堂提供的餐单,对22名学生5月24日午、晚餐进餐情况对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由于蛋炒饭为所有病例的共同暴露食物,且被调查者反映进食的蛋炒饭有感官异常,故蛋炒饭为可疑食物的可能性较大。
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由此推断蛋炒饭为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5月24日晚餐为可疑餐次。
食品卫生学调查该杂技班食堂面积约100m2,设有加工房、店堂,配有1名厨师,1名杂工。
未见餐饮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
厨房内卫生状况一般,无“三防”设施,无餐具消毒设施及消毒药物。
垃圾桶未加盖。
清洗池无标识,菜刀、菜墩无标示。
现场观察从业人员,未见面部、手部皮肤表面有伤口,经询问近期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5月24日晚餐的胡萝卜烧鸡、洋葱炒肉、蔊菜均为中午剩菜,晚餐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中午的剩饭。
剩饭的储存:5月24日中午12:30,将剩米饭盛出至盆子里,常温放置(当时气温约22℃)4h,至16:40开始制作炒饭(打鸡蛋——炒3~5min——加中午剩饭和下午煮的新鲜饭一起炒15min——加小葱)。
实验室检测采集剩余蛋炒饭1份、患者呕吐物4份和剩余生大米1份,检测常见于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结果为阴性。
3 讨论与分析食用剩米饭引起学生集体中毒的事件常有报道[2-4],其原因是剩米饭在储存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以及长时间的存放,导致某些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本调查中病例流行曲线显示,这是一次点源的暴露。
综合由暴露餐次(5月24日晚餐)推算的平均潜伏期、患者临床特征、可疑食物(蛋炒饭)及其卫生学调查,认为这是一起非细菌性感染型食物中毒事件,毒素型中毒的可能性大,可疑食物为蛋炒饭。
事件原因可能是该杂技班食堂在制作蛋炒饭过程中使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孢杆菌等致呕吐为主致病菌污染的剩余米饭。
依据如下:①病例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极少发热,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潜伏期短(小于8h),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及病毒(如诺如病毒)引起中毒的可能性小;②蛋炒饭摄入量与进食者出现的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提示蛋炒饭是可疑食物;③病例临床症状,平均潜伏期以及可疑食物,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或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④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孢杆菌均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该食堂在制作蛋炒饭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午的剩余米饭,该剩余米饭在室温下存放了4h,存在此2种细菌污染、增殖和产毒条件;⑤本次发病有一定比例病例有腹泄症状,男女罹患率无差异,不符合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病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或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均为耐热毒素,一般加热难以使其灭活。
为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加强食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存放剩饭时避免污染同时注意冷藏。
本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室致病菌结果阴性以及缺乏细菌毒素检测结果。
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采样质量不够导致的致病菌检测阴性;②剩余米饭在制作过程中被加热后,致使腊样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被杀灭,导致致病菌检测阴性;③细菌毒素的检测尚不能常规开展。
建议基层CDC加强食物中毒调查采样技术培训,保证采样质量;同时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常见细菌毒素的检测能力。
感谢自贡市疾控中心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张丽杰老师、BOB老师的指导。
篇二:食品卫生作业-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某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奎建平(昆明医科大学 10级预防一大班 20XX04011)摘要:目的:调查某镇A饭店一起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治同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查找本起食物中毒有关的可疑食品,对该饭店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了解该饭店卫生状况,并采集食用者的剩余食品、患者腹泻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检测。
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在该饭店就餐人数36人,食物中毒患者19例,均为聚餐,死亡0人;临床症状以腹泻、乏力、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表现;从1份凉鸡及11份患者腹泻样本中分离出伤寒沙门氏菌,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为一起伤寒沙门氏菌污染凉鸡引起的食物中毒,经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了事件的蔓延。
关键词:食物中毒;伤寒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20XX年8月12日,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获悉有十余人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分别到该镇卫生院、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接报核实后,某区卫生局立即组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开展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标准调查患者发病前72h就餐情况,并进行中毒因素的调查分析,查阅医院在此期间门诊就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1.2调查方法1.2.1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20XX年8月11日在某饭店聚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疑似病例,从其便样或呕吐物中分离出病原菌者为本次调查确诊病例。
1.2.2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访谈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同时现场采集饭店剩余凉鸡和患者粪便标本,送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相关因素和细菌学检测。
1.2.3危险因素调查对造成这次事故的某饭店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患者72h饮食调查。
l.3资料分析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对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及中毒因素分析。
2结果2.1流行病学调查 20XX年8月12日,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获悉有19人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分别到该镇卫生院、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
通过询问了解这些患者均是朋友,并于8月11日中午在该镇A饭店聚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是其他在该饭店就餐的人员没有出现相关症状。
现场调查的技术人员赶赴该饭店,用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当日该饭店共有36人,其中发病19人,均为聚餐人员。
对比聚餐人员和其他人的菜单,初步怀疑中毒食物为凉鸡。
2.2潜伏期 14例住院患者潜伏期平均15h。
2.3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
轻者为稀便,3-5次/d,重者6-15次/d,水样便、脱水、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