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生面试常见问题~

师范生面试常见问题~

师范生面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一)教学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1)、生命取向: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更为关注生命、强凋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

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应被看作是一个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他们不应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学习者经验的积累。

课程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和个体生命的充实和升华。

(2)、动态取向:新课改的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的情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等。

也就是说新课改的价值取向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所以,新课改所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价值取向。

(3)、合作取向:新课改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1世纪是经济、科技高速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你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是关系。

因此,新课改也体现了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的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促进取向:新课程价值观主要是促进全人发展与健全个性。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能仅仅再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

因此,体现鲜明时代特征,洋溢浓郁人文精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成为新课程观的必然指向。

2、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他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的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

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杜威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发展的程序,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为止。

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3、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深入浅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参考二: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4、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参考一: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兴趣,第二环境,第三老师。

如果具体分析,第一兴趣,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容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低年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的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的偏好。

第三老师,部分学生因为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

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

回答完毕。

参考二:(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1)、教师问题。

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

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任教该科教师所致,偏爱某一学科,能使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2)、家庭影响。

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如家长爱好文娱,家庭艺术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音乐;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

(3)、学生原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应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 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

加德纳认为这7 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

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的去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功夫下在这门课上。

3、还有的同学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4)、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对于偏科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指导,帮助矫治。

5、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情商较高;具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最后,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一个老师的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会深刻地影响身边的学生。

6、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赞同。

教学方法因人而宜,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适合个人,这就是贵在得法。

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善于探讨、实践,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过程。

教学同写文章是一样的,有法而无定法。

所谓“有法”,是说教学有它最基本的方法、规律等,是必须遵守的准则。

但如果所有人用一种模子进行教学就成了千人一面,众口一腔了,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是在基本方法基础上的千变万化,这种变化要根据课堂生成、教学情境、教师的个人气质、特长爱好等等决定。

不能机械模仿,曾经全国教师都学魏书声,但没有一个成为第二个魏书声。

“变法”要“因地制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

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

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

7、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记忆就是那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随着时间的增加,遗忘速度越快,背书都是要当天或者即使背诵的,要趁热打铁。

但是要每个学生当天记忆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关键靠学生的自主能力。

那么这时老师就要发挥作用了,在课堂上千万不能生搬教材的内容,要根据知识点涉及一些课外的有趣知识或者是时事类的新闻。

(1)、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2)、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3)、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8、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我们讲备课应该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该备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1)、备课标。

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好的习惯。

顺便说一句,课标也是考核的依据。

依我说,应该把课标烂熟于心。

(2)、备教材。

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进行学习的平台,各个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样,如果有条件的话,因该可以参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长处。

(3)、备学生。

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经验。

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来构建的。

但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越长,越容易弄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借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就平常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应该和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4)、备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的平台,特别是新课程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的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5)、备老师自己。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这里,我想引用胡总书记04年看望我的时候说的话,他说:“一个好教师要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

”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9、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

我认为陈老先生当初写这句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会引出如此多的讨论吧!我不完全赞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