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3. 信息网络化
4. 全球城镇化
第四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 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面积亦只有30*52米。
城市主要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以及西南为宗教区,北 与南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城市中心由两个广场所统领。
米列都
雅典卫城
罗马营寨城
2、中世纪欧洲:
圣米启尔城(13世纪)
锡耶纳
博洛里亚பைடு நூலகம்
3、文艺复兴时期:
圣马可广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拿破仑
于公元830年雏形初现,经过几百 年的经营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
主要建筑包括教堂、钟塔、总督宫、 图书馆以及新旧市政厅等。
广场平面呈曲尺形,由三个梯形广场 组合而成,广场长宽比例2:1,高塔与 西入口比例成1:1.4。
封闭的梯形广场能再透视上有很好的 艺术效果。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主要出现形式
房屋建造、城镇修建
经验总结
堪舆学、阴阳五行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理论学说
《周礼》、《商君书》 《管子》、《墨子》
背景:现代建筑运动(建筑高度;广亩城市)
提出: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国际建协”,《城市规划大纲》
要点: (1)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 (4)按全民意志进行规划,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
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要点:“卧城”——半独立城镇——卫星城镇 ❖ 法国巴黎
❖ 英国伦敦
评价:从发展轨迹看,规模逐渐扩大,对母城的依赖逐渐减小
伦敦同其卫星城连成一片,成为“集合城市”, 称为“大伦敦” ,总人口为680万,由33个行政 区组成。
1.伦敦城,是伦敦的“城中之城”,面积2.5平方 公里。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
要点: (1)莫尔设计的“乌托邦”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欧文的“新协和村”
评价: (1)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观念更加全面 (2)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渊源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为界。
(四)永续发展的思想
❖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第一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 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 ❖ 1978年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永续发展”的概念。 ❖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2、思想发展动态
夏:“国土”勘测,开始定居,居民点产生;
商: 偃师、盘龙城、殷墟等商城多运用风水五行学说;
周:《周礼·考工记》 西周:丰、镐城
东周:洛邑城(周王城),从城市 选址到建设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 历史事情。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 一些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隋唐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隋唐洛阳
宋东京(开封)
城市建设理想状态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平面,布局形式也是沿用前朝城制,但由于地形因素以及城市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并不方正规则。
隋唐时期大运河是国内主要的经济命脉,汴京处于大运河漕运转运处,唐中叶后又成为军事重镇,因此城 市很拥挤,矛盾突出,后周柴世宗颁布诏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这个诏书也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 城建的重要文献。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 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第三节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1. 城市全球化
2.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基于密切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联系,同一区域内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 或者超国家协调机制,组成更为紧密的国家集团。区域一体化有多种形式,按照一体 化程度由浅到深有: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城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 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赖特的现代城市设想:呼吁回到过去的时代
(一)《雅典宪章》 (二)《马丘比丘宪章》 (三)《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四)《永续发展思想》
(一)雅典宪章
(5)追求环境的连续性。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指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
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统一体中 单元而已,需要同其他单元进行协调,从而完整其自身的形象。
(6)提倡用户参与设计
(三)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 区别于过去将住宅区的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 ❖ 内部设置小学,并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 内部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 ❖ 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以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 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小区规划”的理论,以交通主干道或者天然或人工的界限
划实施。
评价:国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性总结,使城规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马丘比丘宪章
(1)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2)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3)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
(4)“规划、建筑和设计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城市环境。”
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 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小结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 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 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3.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中,也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期。
周王城
儒家思想影响后世城市建设的案例众多,包括:曲阜鲁故城、曹邺城、唐长安、 宋汴梁城以及元大都等。
1、继承和发扬了周王城城市形制中 以宫殿为中心,城市整体对称的为方正 形式平面布局形式;
2、改变了秦汉以来城市松散布局, 城市分区更加明确,等级更加森严;
3、宫殿仍旧采用“前朝后寝”(前 朝后寝)的布局。
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 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 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阖闾城
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现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小结:
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是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核心思想就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在 城市建设上,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周礼·考工》成为城市的主要型制。
同时,许多城市的建设还表现出充分考虑地质、尊重地貌特点,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 蹈矩《周礼》,尤其是以《管子》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
2.大伦敦,包括伦敦周围的郊区,也就是目前新设 置的“大伦敦郡” ,它由32个区组成。
伦敦周围还有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如东面的 多佛(Dover),西面的普次茅斯 (Portsmouth) 和 南安普敦(South Hampton),西面的牛津 (Oxford)和北面的剑桥 (Cambridge),在世界上 都享有盛名。
此外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思想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儒家和道教对南北朝城市建 设的作用尤其突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欧洲各时期城市建设
由希波丹姆设计完成。
城市三面临海,四周筑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格局, 城市总体平面呈“L”形,有多个广场组成。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王城
问题: 《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规划思想?
由儒家思想所催生,反映了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的要求, 在城市的形制上表现为皇权至上的理念。
对后世的影响: 记录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
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曹邺城和唐长安等。 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筑规划之
曹邺城
建于7世纪,由宇文恺制定规划。
1、城市的建设做了一定的先后次序安排,先 建城墙,后开辟干道,再造居住里坊;
2、城市布局严谨,整体沿皇城中轴对称, 反映皇权的至高统治权力;
3、城市中道路严格划分等级,周王城中“旁 三门”“左祖右社”的布局形式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