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十分普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青少年网路成瘾的原因比较复杂,必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从纠正思想认识﹑戒除心理障碍等各方面防治中学生网络成瘾。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对策
网络成瘾的定义为:个体对互联网本身或其游戏等内容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身心不良反应的现象,据2005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络成瘾的倾向: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初中生网瘾比例最高,达到23.2%,职高学生网瘾比例为20.5%,高中生网瘾比例为10.1%①。
一﹑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失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亲子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原因。
纵观各种中学生上网成瘾的案例,不成功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是其背后的首要原因。
在否定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极少得到赞赏,家长的批评和打骂不仅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更容易伤害中学生敏感的自尊心,从而可能选择不正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尊,比如上网发贴,当有人肯定
他们的观点时,自尊心便得到的满足,这促使他们日益喜欢网络。
而在大型网络游戏中常常有社团等组织,体会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学生也能在这种虚拟的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
还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或因离婚后组建新家庭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无形中采取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孤寂无聊体会不到家庭温暖而上网寻找快乐和刺激。
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归属感,同样可能过度迷恋大型网络游戏中的社团等组织。
专制型的父母则是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除了学习,不允许参加其它课外活动。
单调枯燥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关于学习重要性的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五光十色的网络能让他们见识到虚拟世界的精彩、体验到各种新鲜游戏的刺激,沉浸网络中而暂时忘掉家中压抑紧张的气氛。
(二)学校应试教育的失败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仍然是用来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
在这种形势下,巨大的学业压力、枯躁无味的生活间接把天性爱玩的中学生推向了网络世界。
特别是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就感,而互联网游戏中往往设置有游戏币﹑过关﹑升级等程序,正是这些奖赏因素能够满足中学生游戏者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成就感和自尊感,使他们的游戏行为被强化,继而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
(三)社会环境的不利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尚缺乏有效的管理。
这些违规操作的非法网吧,严重污染了中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环境。
富有互动娱乐性﹑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的诱惑,促使他们把网吧当成乐土,流连忘返。
(四)网络自身的诱惑
网络本身有许多能吸引人的特点,比如说可操作性﹑虚拟性﹑平等性等。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各种言论,还可以做出许多平时想做但是不敢做的事情。
特别是中学生,平时在家受父母管教和监督,在校受校规纪律和老师的制约,一旦上了网就觉得自己进入了自由天地。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形式的黄色﹑暴力等内容,这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但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性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具诱惑性的。
(五)电脑意识的误差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科学家发明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难题,是被当作工具来使用的。
美国的青少年从小到大,看见的情形多是父母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他们的父母通常也会主动地教孩子如何去正确的使用电脑。
而电脑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都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高度。
人们的日常事务很多并不需要电脑来完成,大人们的
电脑知识也相对匮乏,所以游戏、聊天这些易学的功能就被大量地开发﹑使用。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
(一)亲切关怀积极引导
“家”始终是孩子疗伤的最好港湾。
因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成就感的缺失、兴趣的缺失而陷入网络的青少年,更需要”家”亲切的关怀。
面对”网瘾”少年,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责和训斥。
其实他们需要亲情,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引导。
家长也可以学会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直接了解虚拟世界里的孩子。
这样才能缩短家长与孩子们的代沟,增强相互间的了解。
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可能培养、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使网络成为孩子的帮手而不是危险的毒瘤。
(二)改革”应试”加强教育
在学校方面,学校要立足于青少年的发展,改变单纯应试的教育目标,使青少年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
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疏导,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页制作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网络兴趣。
另外还可以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下载资料获取信息,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对有网瘾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鼓励他们走出封闭的心理世界,主动与外界交流,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真实美好,走出”虚拟”世界。
(三)加大力度净化环境
在社会方面,有关部门要从源头上把关,制定有效的管理法规,采取严格的措施,坚决打击和取缔那些容留未成年人的不法网吧,整顿网吧经营秩序,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另外还要整顿网上环境,坚决打击网上犯罪,对网站加大力度管理,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
对那些程度严重的成瘾者,要采用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进行矫治,帮助网瘾严重的青少年脱离网瘾,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培养意识理智上网
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的网络犯罪、网络迷恋等问题,有些人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因而主张禁止青少年上网。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只有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合理地利用网络才是明智的做法。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②。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掌握飞速发展的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推动人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告诫孩子们不能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问题或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只能愁更愁。
教师和家长也要多加联系多交流,共同为培养孩子正确的娱乐观念和方式而努力。
总之,要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原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从纠正思想认识﹑戒除心理依赖﹑净化客观环境和克服行为障碍等多方面积极防治中
学生网络成瘾。
注释:
①郭莲蓉.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预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②李宏利,刘慧军,李晓佳.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受益的内涵〔j〕.保定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杨东冬(1983.9-),女,江西省萍乡市,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09级学科教学专业,物理学科教学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