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申请书
2
可能揭示其转变的基本特征。文件资料是反映教育行政职能的行使过程的基本资料,可以作为研究教 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媒介。本研究拟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一个地级市教育局(教育委员会)1993 年到 2007 年 15 年间档案室收藏的全部教育行政文件资料,包括公文、报告、会议记录等的关键词(主 题词) ,从社会管理职能、资金提供职能和教育生产职能三方面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同时辅之以对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的深度访谈,从而描述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过程,揭示转变的基 本特征,探明转变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可以为推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为教 育行政学理论创新奠定实证基础。 3.教育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 影响学校未来成功与否的因素中,教育领导已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本课题聚焦于有效学校领导对 于提高学校效能的关联度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证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学校领导行为与风格的调查与 研究;有效学校领导的标准与基本特征;学校领导的职业激情与道德规范;学校领导处理人际关系的 技巧;提升学校领导力的途径与策略等。 4.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政策规范研究 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政策规范研究 自 80 年代初以来,民办学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 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也逐渐完善了民办学校的政策和法制规范。但随着民办学校的发展, 一些办学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其市场化的办学体制与原有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日益突出,其中法人制度、领导体制、财务安全机制、变更与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已经对民办学校健康 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本部分研究拟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理清我国民办 教育政策与法制建设的历史线索,分析我国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中所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揭示这些不足 对民办学校办学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针对类似问题的政策与法制建设, 以期对我国民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和政策规范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建议。 5.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已成为世界三大教育热点之一; 针对学校集体培训的低效和随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离职或退休,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也随 之消失等诸多问题,教育界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对教育知识进行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就是对有价值 的信息,即知识加以管理,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保存、传递、共享、保护及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 化。随着知识管理在企业界的成功应用,教育界也将目光转向教育知识管理,提出对教育知识的有效 管理。本研究所要关注的内容是:(1)借鉴企业对知识管理得宝贵经验,研究将知识管理如何高效应 用到教育领域;(2)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两个纬度,本研究根据这两个纬度,对学校知识管理模式 进行探索研究,提出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人性化模式和信息化模式于一身的一种或者多种模式;(3)寻 找或者开发某种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加速学校教育知识管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6.学校组织变革成本研究 学校组织变革不可避免地要支付成本,而目前学校组织变革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于组织变革成 本缺少充分的关注和考量,这使学校组织变革的实施遭遇阻力。学校组织变革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 果甚至变形走样成为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假变革。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颇多,可 关于学校组织变革成本的研究却很少,可以说刚刚起步,学校组织变革成本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没有涉 及。同时,我国经济学领域过渡经济学派对于改革成本的研究为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 资源,可以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 (1)学校变革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可以分为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两类; (2)学校组织变革没有办法避免成本的支付,因此在进行变革设计和路径选择时,都要对变革成本做 充分的考虑; (3)在对变革成本进行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担和补偿是解决学校变革成本的出路。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1) 学校变革成本的概念和分类 (学校变革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2) ; 学校变革成本的具体内容和表现; (3)学校变革成本的计量; (4)学校变革成本与变革路径选择之间 的关系。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 (1)理论研究:廓清学校变革成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2)调查研
学校组 织中的 知识管 理
学校组 织变革 成本
学校组 织Leabharlann 化 的重建学校组织 变革效能 及评价
现代学校组织变革基本模型
(六)具体研究方向 1.学校制度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起源于社会,影响也在于社会。学校制度的社会学分析旨在从教育社会学的观 点出发,运用制度分析等理论,探讨学校制度的社会建构过程和特征,并分析学校制度在社会控制、 社会公平、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与局限;并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现代学校制度进行反思。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主要运用组织理论和群体理论,探讨学校组织的结构 与特性、学校组织的运行模式、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以及学校组织有效运作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的 社会学分析包括班级社会体系、班级组织和班级群体的分析。 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实证研究 . 政府教育行政的使命是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力,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 业发展创造条件。实现这一使命,政府教育行政必须承担三种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资金提供职 能和教育生产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执法、规划、信息服务、制定课程标准、学校 设置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及其他宏观管理职能。资金提供职能主要是通过税收筹集教育经费,并将其 拨付学校或学生,以对教育的社会效益进行成本补偿。教育生产职能是政府举办公立学校,直接提供 教育服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宪政秩序) 和(规范性)行为准则发生了相应改变,这必然导致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转变(内容的调整和重点的转 移) 。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探讨: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转变是如何行进的?这种转变的基本特征(或规律) 是什么?具体说: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路径选择有哪些?存在问 题(政府的越位或缺位)有哪些? 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只有考察政府教育行政长期演变过程,我们才有
3
究:运用访谈、问卷等方法到中小学进行调查,描述出学校变革成本的具体表现; (3)对策研究:从 学校变革成本的补偿、控制,学校变革成本与变革收益之间关系的角度思考学校组织变革决策,使学 校变革成本研究最终服务于变革实践。 7.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学校组织文化重建 . 学校组织的两大系统,行政与教学,一直以来因固守各自的行为目标与价值信念,而存在画地为 牢的文化中心问题,在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社会思潮的强化下,这一文化疏离现象尤显剧烈,显然这 有碍于组织的目标达成及效能的提升。本研究在糅合滕尼斯、鲍曼、布洛、萨乔万尼等学者关于共同 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共同体理念观照下重建学校组织文化的主张。研究采用实证调查、理论分析 和实践介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方面,将针对学校成员对于组织文化的知觉及认同实施问卷 和访谈调查。理论研究方面,探究学校共同体的心理边界,精神实质及文化特征;对共同体取向的新 型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理论建构,以组织文化的基本假定、价值观以及人工制品三个层次为骨架进行推 展。实践介入方面,针对学校组织文化的主要方面,包括行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等联系学校实情分别提出改善或变革的建议。 8.复杂社会网络中智能中介服务与管理模式研究 通过对复杂社会网络中有限理性主体之间的微观交互作用对网络结构、功能与个体特性等宏观变 量的影响出发,探讨中介智能服务存在的关键因素、条件及管理模式之间相互缠绕和相互影响的规律。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若干中介实例分析与研究,归纳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中介服务的阶段、 (3)通过对各个阶 内容及特征; (2) 通过网络主体自发的交互作用,呈现出中介产生的过程和结果。 段的研究,构建智能中介服务的价值函数,寻求不同情况下有效的智能中介服务和管理模式。 (4)利 用于指导人才中介、教育培训和教育中介机构的服务和管理。 9.学校组织变革效能及其评价研究 .学校组织变革效能及其评价研究 所谓学校组织变革,是指学校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对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调 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组织的活力和效率,并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 学校组织变革效能就是指学校组织变革促进学校效能的能力。学校组织变革对于提升学校效能具有重 要作用。学校效能研究与实践走过了 40 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形成对学校效能的统一的定义。英国伦敦 大学教育学院 Peter Mortimore 教授的定义是:一所有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 步大于根据起点预测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 ;荷兰的 Jaap Scheerens 教授将学校效能研究描述为“以 寻找或发现对学校的产出有积极影响的学校特征或其他因素为目的的研究” ;台湾吴清山教授对学校效 能的定义是“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它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校长的领导、学校的气氛、 学习技巧和策略、学校文化和价值,以及教职员发展等,因而能够达成学校所预定的目标” 经济合 ; 作与发展组织 OECD(Chapman,1991)将有效学校概括为:有效学校在考虑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 和先前学习的同时,应在一个广泛范围的智力、社会和情感上促进学生的进步。而本课题要研究的是 学校组织变革促进学校发展的增值。这对于现代学校内部结构的调整、修正和革新具有科学和有效的 指导作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符合我国国情 的增值测量法,以科学、准确和客观地测量学校组织变革促进学校发展的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3]玛丽·杜里·柏拉等.学校社会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5]E·马克·汉克.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8]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9]余世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基础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0]陈国维.教育宏观管理的目标:构建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