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13、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1、 社会组织 :所谓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社会化生产要素的集 合体。

2、 运作: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

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为。

3、 生产与运作活动 :把资源要素 (投入 )变换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 (产出)的过 程。

4、 生产与运作管理: 是对提供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运作系统进行设计、 运行、评价和改进等管理活动的总称。

5、 结构化要素 :生产技术 生产设施 生产能力 生产系统的集成等 .6、 非结构化要素 :人员组织 生产计划 库存控制 质量管理 设备维护 .结构化要素 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 ;非结构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 决定生产系统的运行机制 .7、 经济活动单元 :需要占据空间的任何实体。

8、 设施布置 :在一个给定的设施范围内,安排多个经济活动单元的位置。

9、 工艺专业化 即把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 (工作地 ) 组成一个生产单位10、对象专业化 就是将所有的设备和工作地按产品加工装配的工艺路线顺序排 列。

11、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 , GT )是按照产品或者零件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分组归类,然后在不同的设备群上进行加工的一种方法。

12、 平面模型布置: 硬纸板或塑料片按一定的比例做成各种样板,在一定的范围 内进行布置立体模型布置 :用木料或塑料制成一定比例的仿真模型,进行全方位的 厂区布置,以反映布置的立体效果 14、 生产过程:狭义 :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出产的全过程。

包括工艺过程、 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等待停歇过程和自然过程。

广义: 生产过程是指产品 从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开始,经过加工制造过程,直至产成品完工,所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

工艺过程:是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加工对象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过程。

它可进一步细分成工艺阶段和工序(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

运输、等待过程:发生在车间之间与工序之间。

存储过程:包括厂内原材料、半成品的存储,车间在制品的存储。

15、在制品: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过程中,处于加工、停放状态的制品,包括毛坯、半成品、车间在制品。

16、劳动过程:过程需人员参与,有工人手工完成、有工人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加工的过程;自然过程:不需人员参与,借助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加工内容的过程。

17、工序:组成生产过程的最基本单位;指一个或几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上对一个(或几个)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

按其作用可分为工艺工序、检验工序、运输工序等18、工作地:由一定场地面积、机器设备和辅助工具组成,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活动的地点。

19、生产阶段:按工艺加工性质划分的局部生产过程。

20、制造型生产,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

服务型生产,又称非制造性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但有时为实现服务而必须提供有形产品。

流程式生产:指物料连续、均匀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加工装配式生产:指物料离散地间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21、备货型生产: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生产。

生产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通过成品库存随时满足用户需求。

(家用电器、标准件、劳保用品)订货型生产:按用户订单进行生产。

用户提出各种要求,包括产品性能、数量等,经过协商确定价格和交货期等要素,然后组织设计和生产。

例如船舶、火箭等的生产。

22、工作地专业化程度:指工人从事同样操作的重复程度,可以通过工作地所执行的工序数(m)或工作地负荷系数(K)来表示。

工作地担负的工序数越少,说明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一般为大量大批生产;工作地担负的工序数越多,说明生产多种产品,则为成批生产或单件生产。

工作地负荷系数:K=1/m ,(与工序数互为倒数关系)23、柔性:指灵活性与对变化的适应性。

生产系统的柔性:能很快从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

柔性:指用同一组设备和工人,在生产组织形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它具有适应加工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并且能保持高生产率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4、工艺专业化原则:按照工艺特征建立生产单位(车间或工段),即将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和工人放到一个厂房或一个区域内。

如铸造厂、锻造车间、车工车间等。

25、对象专业化原则:按产品或零部件建立生产单位,即把加工某种产品或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厂房或一个区域内,相应地该区域内集中了加工该产品或零部件所需的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人。

(流水线)26、顺序移动方式:一批零件在上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才整批地转移到下道工序继续加工。

平行移动方式:每个零件在前道工序加工完毕后立即转移到下道工序继续加工,形成前后工序交叉作业。

27、流水线概念:是指加工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有规律地从前道工序流到后道工序加工,并按照一定的生产速度连续完成工序作业的生产过程28、硬件设计是指流水线的技术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工艺装备设计、专用设备设计、运输装置设计等。

软件设计包括流水线的节拍确定、设备数和工人数的确定、工序同期化、流水线平面布置、流水线标准计划图表。

29、节拍是指流水线上连续出产相邻两件同种制品的时间间隔。

30、工序同期化就是通过技术组织措施来调整流水线各工序的时间,使其与节拍相等或与节拍成整数倍。

31、计划管理:按照计划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计划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编制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计划完成情况(Check), 拟订改进措(Action)32、计划的三个层次:作业、战术、战略。

33、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企业的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衡后,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一定质量产品的最大数量。

设计能力是指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时,设计任务书与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

它是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后应该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查定能力是指企业生产了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产品方向、固定资产、协作关系、资源条件、劳动状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年度内依据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它是以现有生产条件,并考虑到在年度内能够实现的各种技术的、组织的措施的效果来确定的。

34、生产中的固定资产的数量:指企业在查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能够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

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指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内的全部利用时间。

35、生产计划:又称生产大纲,它是根据销售计划所确定的销售量,在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和生产进度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依据。

36、滚动期:修订计划的间隔时期,它通常等于执行计划的计划期限。

年度计划一般以一季为一个滚动期;五年或五年以上计划以一年为一个滚动期。

计划期:滚动计划所包括的时间长度。

37、四象限法:波士顿矩阵法(Boston)是1970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首创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每种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将企业的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即四个象限,然后根据各种产品在象限中的位置来采取相应的策略。

38、订货型生产(Make-to-Order, MTO) 就是按用户的订单来组织生产规格、质量、价格、交货期不同的专用产品。

39、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它是把企业全年的生产任务具体地分配到各车间、工段、班组以至每个工作地和工人,规定他们在月、旬、周、日以至轮班和小时内的具体生产任务,从而保证按品种、质量、数量、期限和成本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40、期量标准:为制造对象(产品、部件、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所规定的生产期限(时间)和生产数量的标准41、定员: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类型,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企业应配备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

42、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出与劳动投入(消耗)之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量来表示。

43、工作设计:指将任务分解或组合起来构成一项独立工作的方式,包括明确作业过程、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工作协调等。

44、工作专业化。

专业化可以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减少因改变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但长时间做一种工作可能引起员工反感,表现出沮丧和厌烦,从而不埋头工作,忽视工作质量,这样必定降低劳动效率。

工作扩大化。

指工作的横向扩大,即增加每个人工作任务的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够完成一项完整工作。

工作扩大化通常需要员工有较多的技能和技艺,这对提高员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使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极大帮助。

工作丰富化。

指工作的纵向扩大,给予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多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

工作丰富化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责任心和得到认可的满足干。

45、劳动定额——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工人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或为完成一定量的工作量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

46、①产量定额:是规定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品的数量;②工时定额或时间定额:是规定生产单位合格品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

47、工时消耗分类是将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的全部时间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以发现工时消耗的漏洞,提高工时消耗的合理性。

为制定合理的定额提供依据。

48、工作研究: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现有工作方法中不合理、不经济、混乱的因素排除,寻求更好、更经济、更容易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

(主要就是避免浪费)49、工作标准:指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独立完成一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他完成这样的工作应该用预先设定好的方法,用他正常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也称标准时间。

50、标准时间,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在一定的作业条件下,由适应作业的熟练操作者,完成质量合格的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51、现场管理的定义。

现场是指生产作业场所。

包括基本生产车间作业场所,辅助部门作业场所。

生产现场集中着人力、各种原材料和辅助物料、设备及工艺装备。

52、5S 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5S是日文SEIRI (整理)、SEITON (整顿)、SEISO (清扫)、SEIKETSU (清洁)、SHITSUKE (修养)这五个单词,因为五个单词前面发音都是“S',所以统称’5S”53、目视管理是利用视觉信号进行信息传达,以达到相应的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

54、直接材料费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直接人工费包括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