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概览杨洁余思奕杨明晓吴曦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为什么针灸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穴位的概念、特异性治疗作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切入,探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的研究意义,对穴位的普及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中图分类号:R224;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5)02-0093-03DOI 编码:10.13593/ki.51-1501/r.2015.02.09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编号:2012CB518501)。
作者简介:杨洁,女,198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研究;E-mail :jenny_yang_jie@ 。
通讯作者:梁繁荣,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穴特异性研究,针灸文献研究。
—YANG Jie ,YU Si-yi ,YANG Ming-xiao ,et al(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 ]“Why the stimulate points of acupunctureareacupoints ,rather thanother parts ofthe body ”is the question that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This paper introducesthe concept andspecific therapeuticeffects ofacupoin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Meridian Specific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973”).This maybe has certain influence forthe popularization ofacupoints.[Key Words ]Acupoints ;specific effects针灸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治病方法,其广泛使用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中华儿女的医疗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人们积累起极为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了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激发人体的调整功能,从而改善紊乱的功能状态,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正是由于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千锤百炼,逐步形成完整的且能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不但沿用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界和各国人民的关注。
随着针灸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针灸经典理论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研究的重点。
为此,国家科技部先后启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第38卷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和“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等项目研究。
“为什么针灸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本项目以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作为疾病载体,从穴位与非穴位等不同层次入手,将传统的文献评价和临床评价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相结合,证实了穴位存在特异性作用。
1什么是穴位?穴位是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发现的用来治病的部位。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发现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病变时,在病痛局部施以砭刺、按摩、针刺、艾灸等疗法可以减轻或消除疾病,这是人们对穴位认识的初始阶段。
此后,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的逐步了解和医疗经验的逐渐丰富,古代医家对穴位的主要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类,说明穴位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从内到外,反应疾病;从外到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所以,穴位不仅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同时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2针灸疗法为什么要以穴位为刺激点?要解释“针灸疗法为什么要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的科学原理,首先需要证明穴位不同于非穴部位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穴位作为脏腑经络气血的输注部位,其刺激效应具有特异性,即刺激穴位可特异地对相应脏腑器官产生调治效应。
穴位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以及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即穴位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变;远治作用指部分穴位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特殊作用包括某些穴位对于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同样有效的双向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
近年来学者普遍认为穴位是“活”的,即人体健康时穴位属于“沉寂”状态,生病时则为“激活”状态。
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体表相关穴位痛阈值比非穴明显降低,验证了穴位在病理状态下被痛敏化,从“沉寂”状态进入“敏化”状态。
以肥大细胞为例,肥大细胞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细胞,它比一般的类似功能细胞拥有更多的化合物,其细胞膜上有着释放细胞内颗粒的“通道”。
本项目组[2]研究人员运用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穴位区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与穴位特异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比非穴区存在高密度现象,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分布。
人体生病时,相应穴位的肥大细胞会比健康时增多,对穴位针刺操作时,胶原被破坏,肥大细胞内更多的颗粒物被释放出来。
从而初步证实了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针刺穴位发挥特意效应的信号之一。
3影响穴位特异性作用的因素?针灸的治疗作用实际上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而穴位发挥特异性效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密切有关。
3.1穴位配伍:穴位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按照一定的规律配合使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穴位配伍对针灸疗效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代研究[3]发现,电针“曲池”或“丰隆”对急性实验性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两穴配伍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穴效应。
3.2操作方法:针灸常用操作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
即使选取同样的穴位,当给予不同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时,其产生的治疗效应也具有差异。
如昆仑穴治疗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研究[4]发现,电针升高大鼠β-内啡肽的作用优于手针组、穴位组和刺血组。
3.3得气与否:从古至今,得气一直是判断针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获得经气感应。
当患者得气时,刺激穴位会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等感觉。
本项目研究证实[2],穴位与非穴位在得气与未得气,得气前后不同状态下的局部组织位移、局部血流、局部肌电活动及深部电阻,脑功能区等指标存在差异性。
3.4操作时间:针灸操作时间包括治疗介入时机,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疗程等。
一般而言,针灸治疗早期介入有利于经穴效应的发挥。
如本项目[2]发现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对模型大鼠类痛经反应的调节作用不同,即刻电针三阴交具有更好的镇痛效应。
3.5机体状态:机体的状态(包括体质、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因素。
本项目[2]·49·第2期杨洁等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概览在对健康志愿者、痛经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合谷、三阴交穴时,外向性格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针刺效应明显不同,情绪稳定的人和情绪不稳定的人针刺效应也明显不同。
4如何解释穴位发挥特异作用的原理?穴位真的存在吗?如何解释穴位发挥特异效应的原理?973项目组从文献评价研究、临床评价研究、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初步证明:针刺穴位时,人体会有明显的不同反应;穴位与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4.1文献评价研究:针灸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其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蓬勃开展的现代研究,积累了海量的文献。
项目组在进行文献评价研究时,采取科学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与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针灸文献信息中获取质量较高的部分,并提炼穴位特异性的知识和规律。
以偏头痛为例,本项目[2]对现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文献的循证评价表明针刺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比西药更好;同时数据挖掘结果也显示古今医家治疗偏头痛主要选取相关经脉的穴位[5]。
4.2临床评价研究:本项目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针灸优势疾病载体,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了穴位具有特异性效应,且有条件性、相对性、持续性等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Headache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回答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针灸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毫无差别”的部分质疑。
2012年,本项目组进一步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为载体,再次评价穴位效应的特异性。
4.3神经影像学研究:过往的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动物研究,仅仅反映了针灸前后生物学变化情况,而缺乏对针灸调节大脑机制的研究。
随着正电子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血氧依赖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普(MRS)等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无创地检测脑区的血流和葡萄糖代谢等情况的变化。
简单理解,就是针刺穴位时,大脑神经中有部分发生相应反应。
比如针刺与胃有关的穴位[2],则控制胃功能的神经区域有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调节胃及其相关的生理活动,从而对胃的疾病进行修复,实现治病的效果。
对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研究[2],也有类似神经影像学的发现。
4.4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医学研究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
本项目组首次将代谢组学方法用于针灸研究,建立了系列研究操作规范,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如对偏头痛患者治疗后[2],发现针刺穴位对偏头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一系列偏离常态的关键代谢产物的调整效应和针对性,明显优于针刺非穴位。
针刺穴位影响了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