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

试卷类型:A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模拟试题(一)本试卷共9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说明:以上要求是正式高考时候的要求,本次为模拟考试,有些规定不一定适用,请以老师的要求为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复辟.媲.美庇.护权刚愎.自用大有裨.益B.豢.养隐患.盥.洗室风云变幻.焕.然一新C.老妪.熨.帖郁.金香与.会代表鹬.蚌相争D.旗帜.炽.热滞.纳金博闻强识.炙.手可热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一场编剧大罢工,撼动了好莱坞奥斯卡年度颁奖季节固若金汤....的歌舞升平景象——金球奖第一次取消了颁奖礼。

B.在课堂上唱主角...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高科技教具不应该喧宾夺主。

C.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亲人“拜年”,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悠然响起。

D.那个企业内部本来就矛盾重重,经营状况也一直不理想,现在又发生了大火灾,给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铁道部负责人表示,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会永无地下去,到2020年,发达的铁路网络将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A.止境继续完全同时 B.休止持续完善同步C.止境持续完全同步 D.休止继续完善同时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整结构的内容之一,是扭亏解困,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促进长期不景气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早谋生路,另谋生路,谋好生路。

B.《亮剑》的最大亮点在于塑造了李云龙性格鲜活,有血有肉,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出格”,突破了“高大全”的模式,传递了时代气息,更贴近观众。

C.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是对原有招录方式下权益失衡的必要纠偏,是对考生利益的倾斜,因而有利于促进考生和高校之间的权利对等。

D.只有当农民工能在工作地上户口,有住房,并且其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竞争白领职位时,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经济发展就算是成功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醒心亭记□曾巩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②则其心洒然而.醒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C.①泉水之.涯②旷野之.无穷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②则.必即醒心而望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9.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3分)译文:(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3分)译文:(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译文: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州送祖三①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②帐已伤悲,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齐州:今山东济南。

祖三:诗人祖咏,排行第三。

②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

仔细阅读诗歌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一联,为什么“天寒”“远山”就“净”、“日暮”“长河”就“急”?(4分)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答: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热”了历史“冷”了现实□李林荣①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

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

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②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

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

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③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

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

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④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

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

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⑤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

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⑥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

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理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

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⑦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

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