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管理制度顶板管理是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随着我矿采掘工艺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矿井的顶板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为切实加强顶板安全管理,有效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我矿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顶板管理领导机构组长:矿长副组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成员:生产科科长、质量标准化办公室主任、安全科科长矿长是顶板管理工作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对顶板管理工作负技术责任;分管领导对顶板管理措施负落实责任;安全矿长对施工现场、措施落实负监督责任;采掘、巷修工区区长对本单位顶板管理负直接责任。
二、技术管理规定(一)科学安排开拓开采顺序,合理优化开拓布局,尽量减少人为孤岛开采面和应力集中区。
(二)分层开采、煤层群开采顺槽内错式布置或布置在采空区下方。
(三)地测科必须提供可靠、祥实的地质说明书,地质说明书中必须说明煤层顶底板岩性。
(四)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和矿压显现情况,合理制定采掘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确定相应的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五)布置巷道时,应使巷道避开松软岩层、膨胀性岩层、破碎岩层及高应力岩层等,若巷道确要通过以上地区时,其支护设计方案必须另行制定,并制定专门的顶板管理措施,加强管理。
(六)回采巷道的支护形式应以锚网支护或锚网(索)支护形式为主;当围岩条件差时,可采用锚网(索)与其他支护形式相结合的联合支护或架棚支护。
(七)开拓、准备巷道支护形式以锚网喷支护为主,围岩条件差时可采用锚喷加架棚的复合支护形式。
(八)采区车场及回采巷道停采线以外部分必须喷浆封闭围岩。
(九)沿空巷道靠采空区侧及巷顶靠采空区侧一半必须喷射封闭材料,防止与采空区连通,造成漏风。
(十)在巷道交岔点、巷道断面变化处、巷道穿层等特殊地段的支护设计必须有加强支护措施。
(十一)采掘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制符合本工作面实际情况的作业规程。
如遇情况变化,必须及时编制补充措施,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贯彻执行。
规程措施要做到内容齐全,科学合理。
(十二)制定井巷维修制度,巷道失修率不得超过规定,采掘工程和巷道维修工程必须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十三)积极推广应用能促进安全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三、综采(综放)工作面顶板管理(一)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必须制定采煤作业规程、初放顶措施;回采结束前必须制定工作面收尾措施、回撤措施;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遇顶底板松软或破碎、过断层、过老空、过陷落柱、过煤柱或冒顶区以及托伪顶开采等特殊地段时,及时补充安全措施。
(二)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放顶、回撤期间,成立以矿、生产科室领导组成的跟班小组,现场监督生产中各项安全措施(特别是顶板管理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三)工作面安装结束后,要经生产技术部门组织的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生产(试生产),综放工作面必须经市煤炭局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组织生产。
(四)采煤工作面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办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严禁使用失效的单体液压支柱,支柱在入井前必须逐根进行压力试验。
(五)采煤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
所有支架(柱)必须架设牢固,达到初撑力,并有防倒措施。
(六)综放工作面初放顶期间的放煤顺序、放煤量及对支架工作阻力的要求要在初次放顶措施中明确规定。
(七)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期间,应有专人观测顶板压力变化情况,加强支护,提高支架初撑力,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上下隅角要增设木垛、戗棚等提高支架稳定性的措施。
(八)两顺槽的超前支护长度不小于20m,优先推广使用超前支架进行超前支护。
综采(综放)工作面顺槽使用专用液压支架进行超前支护时,超前支架的前后护板、侧护板在支护状态时必须全部打开,支架顶梁、前后护板及侧护板必须有效接顶。
端头支架和超前支架的移动步距必须协调一致,要最大限度地减小两个顶梁之间的间隔距离。
具体要求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使用超前支架时,若巷道压力较大或是顶板破碎地段可用单体支柱扶棚配合超前支架进行支护。
若巷道顶、底板松软时单体支柱必须穿鞋、戴帽。
不使用超前支架进行超前支护时,超前支护的支护方式及支护质量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九)综采(综放)工作面安全出口和超前支护必须设专人维护,明确划分责任区。
生产期间要随时检查支护质量,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严禁在浮煤或浮矸上架设支柱;严禁在规定的控顶区域内提前摘柱。
当发生支柱失效、巷道底鼓变形时必须及时更换和清挖;当移动端头支架、刮板输送机头、机尾或其他设备,需要拆除附近支柱时,必须先架好替代支柱后方可移动。
当顺槽巷道高度局部大于单体支柱支护高度,要及时制定支护安全技术措施,可采用架设棚梁并用木垛进行接顶处理。
(十)超前支护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作业规程中必须做详细规定:必须对超前支护的形式、支护质量、防倒措施、回收方法、敲帮问顶、工作面的防片帮、个人防护等进行明确规定,并在现场设置图牌板进行说明,以加强管理。
(十一)工作面两端头的支护优先推广使用端头支架。
不使用端头支架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体支柱配合π型梁或长钢梁进行支护,端头支护的支护形式、架设、回撤以及安全要求等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十二)综采(综放)工作面设计时必须考虑端头设备配套,保证上下行人安全出口宽度不小于0.8m,当安全出口不能满足规程规定时,要另行编制和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出口安全畅通。
同时,为加强工作面两出口的管理,防止因放煤将工作面两顺槽顶板抽空,应在综采(综放)工作面机头机尾各3台支架铺设金属网。
(十三)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工作面“三直一平、两畅通”,所有设备不得“带病”作业。
(十四)综采(综放)工作面生产过程中要根据顶板变化、地质构造、工作面煤厚等情况合理调整采高。
(十五)煤机司机在割煤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煤机割煤速度,保证支架工能够实现跟机移架。
如顶板完整,移架距离滞后煤机后滚筒一般不大于5架;如顶板破碎,要紧跟煤机前滚筒移架;如煤壁产生片帮、漏顶现象,工作面必须超前移架,尽可能减少控顶距,并在支架拉出后及时打开护帮板。
(十六)支架工移架过程中要根据顶底板平整度合理调整平衡油缸伸缩量,保证支架梁全断面接顶。
(十七)支架工要根据工作面支架支撑力情况及时对支架进行二次补液保证支架初撑力不得小于额定值的80%。
(十八)在工作面周期来压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支架与煤机的距离,采取快速推采、超前移架、带压移架或少降快拉等措施进行顶板管理。
(十九)当工作面发生冒顶时,必须根据冒顶情况制定专项处理措施,并视冒顶大小由区队长或分管矿长现场跟班处理。
(二十)工作面作业人员严禁进入运输机或煤壁侧进行作业,当工作面设备出现故障必须进入运输机或煤壁侧进行作业时,要对支架进行二次补液,同时保证护帮板全部打开,并在顶梁下加打单体支柱,要进行“敲帮问顶”,并安排专人观察顶板情况;如工作面顶、帮状况较差,要采取措施对顶、帮进行加固处理。
(二十一)工作面顺槽采用锚网(索)支护,为确保采空区及时冒落,必须超前采取退锚措施,退锚的位置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或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十二)工作面回柱前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对作业点附近的单体液压支柱进行二次补液;必须清除附近杂物,保证退路畅通;回柱时必须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观察顶板,严禁单人作业。
严禁在控顶区内提前回柱。
(二十三)回柱地点上下15m范围内,有特殊支架不齐全或未移设到规定位置、后路不畅通、悬顶面积超过规定、缺棚、缺柱、失效支柱、初撑力不足和空顶未接实等情况必须先处理后回柱。
(二十四)工作面停采线应避开断层、高冒区、顶板破碎带和周期来压区等顶板非正常区域。
回撤结束前工作面必须保持顶板支护完好。
四、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一)在工作面设计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软岩(煤)层及应力集中区域,确定巷道布置时,必须分析该煤岩层的特点,评价对巷道支护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提前采取预防性技术管理措施。
根据煤岩特性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
(二)所有掘进工作面都必须编制掘进作业规程,明确巷道支护方式、支护技术参数、临时支护方法、破煤岩的工艺及技术参数。
(三)巷道开口时,应尽量避开破碎带、断层区域,选择顶板完好地点,所有开口(包括躲避硐室)作业都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明确开口作业前加强开口地段的支护方式和技术参数,控制开口期间的顶板冒落技术措施,以及根据不同的施工工艺、施工地点的不同环境条件采区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掘进工作面要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找顶后,必须首先设置好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五)巷道贯通前,地测科必须按要求提前下达巷道贯通通知单,并在现场确定贯通点。
施工单位接到通知后必须先到贯通点观察巷道支护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场情况编制巷道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明确被贯通巷道加强支护的方式、范围及技术参数,根据贯通时不同施工工艺明确防止贯通点揭露时的冒顶、漏顶。
(六)掘进工作面临时停工时,永久支护必须跟至迎头,保持正常通风,并随时对巷道支护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临时封闭时,必须对巷道支护进行加固。
恢复开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开工检查制度,并根据支护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掘进工作面的循环进尺必须依据技术和现场条件的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永久支护距迎头距离不得超过一个循环的进尺。
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编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八)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木或拉杆。
炮掘工作面靠近迎头10m内的支架,在爆破前必须加固。
爆破崩倒、崩坏支架必须先修复。
(九)采用锚杆(索)、锚喷支护形式时,支护的形式、规格、材质、安装要求、锚杆布置参数、网的连接等必须在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中明确规定。
(十)锚杆必须按规定进行拉拔力试验,并有安全措施。
锚杆必须用机械或扭矩扳手拧紧,螺母扭矩必须逐根检查并达到规定要求。
(十一)锚杆支护的顶部永久支护必须紧跟迎头,且逐排向迎头施工,不得待所有锚杆眼施工完后再安装锚杆。
(十二)采用钻爆法掘进岩石巷道,必须采用光面爆破。
锚喷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并做抗压强度试验。
(十三)架棚巷道必须在作业规程中对支技材料、支架结构、支护参数、背护材料及接顶材料作出规定。
支架与顶帮之间的间隙必须背实、楔紧。
严禁空帮空顶作业。
(十四)架棚巷道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杆,10°以上的斜巷支架棚腿应用锚杆固定至巷帮。
(十五)可缩性金属支架支护时,支架连接件螺栓必须拧紧,其扭矩不得小于150N·m,并经常检查螺母紧固情况。
(十六)巷道交岔点的位置在岩性好、地质条件稳定的地点,施工要有专门措施。
交岔点的施工设计内容包括:交岔点的位置、支护形式、质量要求、施工顺序、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等。
施工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绘制施工大样图,并向职工传达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