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吴国富)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吴国富)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吴国富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因此,教师只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良,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的探索和指导。

现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广泛实行,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并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在自身的实际教学中,我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常识数学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入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录像。

教师接着指出,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然后提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接着又问:“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学生回答后,并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其次我出示这样的情境:“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
行42252km。

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引导归纳比的意义。

创设这样的学习情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恰当地运用好评价手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好评价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只因其对教学的效率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和合理地评价,这对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会起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运用合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自然评价,这个评价主要是采取口头形式进行评价的,合理的语言评价能让学生感到心理愉悦,使学生的情感被“美”的语言触动了,这就需要很自然贴切的评价语言:如“你做这一道题的方法我非常赞同。

”“你这一次的书写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请继续努力。

”等。

但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每个老师都会,然而困难的是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组织和运用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很自然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让人感到夸张,无法接受,也不会让人觉得打击积极性,有挫败感。

如何合理评价,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一项教学手段。

教师在备课、钻研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多作些切合学生个性感受的评价。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被“评价学生多元化”这一说法束缚住了手脚,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进行肯定、赞赏,有的则模棱两可:不肯定也不否定,显而易见,这偏离甚至违背了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导向性原则。

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必须及时地做出建设性评价,引导正确的取向,提出的问题不同,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及其它各种各样的不同,这足以看出评价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可以照搬照抄。

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充分发挥教师
创造性的教育手段就“逼”得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评价进行不断地反思,肯定合理的部分,否定和改进不足之处。

这样的“扬弃”过程才能使评价在不断改进中渐趋合理。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

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

实际上,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

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