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讲语言的通俗性
2011 年第 11 期
论演讲语言的通俗性
张国才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内蒙古 通辽)
演讲是面对公众进行的言语行为。演讲语言作为一种口 语, 是人们交流思想、 表达情感、 传递信息的工具。 虽然演讲语 言与书面语言同属于语言学的大范围, 其语言规范又具有一定 的共性, 但它们对语言的要求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其中最重 要的差别就在于演讲的语言更需要通俗、 平易。 这是因为演讲 语言是有声语言。它与书面语相比, 两者有三个明显的区别: 首先, 主体传送信息和客体接受信息的方式均不相同。 演讲是 一种口语表达方式, 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 而书面语言主要诉 诸读者的视觉器官; 演讲的客体是听众, 而书面语的客体是读 者。 其次, 演讲语言具有 “一次过” 的特点, 声音稍纵即逝, 听众 必须当场听清、 听懂, 不然很难补救, 乃至影响一部分甚至整篇 内容的接受, 而书面语言则不然, 读者看不懂可反复看几遍。 再者, 演讲语言具有临场性, 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直接讲述, 可 以根据听众情况随时改换和调整内容, 而书面语言一经和读者 见面就很难再改。除此之外, 演讲还有立体的综合效果, 它是 有声语言、 态势语言及语境等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而书面语言 却是平面、 单一的。鉴于以上几点, 我们认为在演讲中只有运 用通俗简明的语言, 才能使人容易理解, 使演讲更具说服力。 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 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口语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动口说话, 用口语 表达比用书面语言的机会多, 久而久之积累了大量丰富生动的 口语词汇, 形成了适合口语表达的多变的句式, 而这些词汇和 句式, 说之上口, 听之入耳, 好懂易记, 质朴率真, 这是书面语所 不及的。同时, 口语不仅有声有义, 而且讲话还常常依据对象 和情景, 运用语调的高低、 语音的轻重、 语气的变化、 停顿的长 短、 语速的快慢等, 辅助语义的表达。这些要素的结合不仅起 到有效传递信息的作用, 而且生动活泼, 绘声绘色, 琅琅上口, 富有极大的表现力。 要使演讲的语言做到口语化,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 写完后自己照稿讲一讲, 看看 是否上口,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演讲语 言。 其次, 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 如, 在词法上, 要注意用词的通俗化, 多用现代词语, 少用古代词 语; 多用双音节词语, 少用单音节词语; 多用通行词语, 少用方 言词语等。 至于句子的长短问题, 由于演讲受到演讲者说话时 呼吸节奏的制约, 有较多停顿, 因而在演讲中就要多用短小简 朴的短句, 这样既清楚明了, 听众也容易记住。 另外, 还要注意 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 尽量不用倒装句等, 这些都有助于演 讲语言的口语化。 2.个性化。古今中外著名的演讲家, 如孙中山、 梁启超、 毛 泽东、 鲁迅、 林肯、 丘吉尔等, 一开口讲话就能深深抓住听众的 心, 让人全神贯注, 获得教育和启迪, 从而投身到实践中去。 这 些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演讲, 除了内容的正确性、 鼓动 性外, 还在于其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只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表 现独到的见解, 产生独特的魅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 26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演讲者, 爱使用一些 “时髦” 词, 或是套话, 或是从报刊、 书籍 上摘抄下来的、 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话。 这样的语言听起来似 乎给人一种 “新鲜感” , 但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内容干瘪, 缺乏生 活的真实。 个性化的演讲语言是一个人思想、 学识、 阅历、 才华、 性格、 气质以及语言修养的集中表现。 要做到语言的个性化, 至少要 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 演讲时不落俗套, 不因袭他人。 马克思曾 经说过: “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怎么写就怎么说。 ” 它告诉我们, 不管 “说” 也好, “写” 也好, 都要用自己的语言, 而不是别人的语 言或现成的语言。这就要求演讲者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 自己要讲的内容, 表达自己要倾述的思想情感, 这样的演讲自 然就富有个性。其次, 要下苦功学, 训练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 达能力。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 是可以通过学习 和锻炼来培养的。 正像毛泽东同志曾倡导的那样, 应当向人民 群众学习语言,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 并且 从古人语言中学习有生命力的东西。从书本上学,在实践中 练, 多学习, 多借鉴, 多锻炼, 持之以恒, 必有收获。 3.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 深奥的理论形象 化、 浅显化, 使其绘声绘色, 具体生动, 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 描述之中。在这方面, 毛泽东同志的演讲堪称典范, 显示出很 高的水准。譬如,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 浏阳的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 对被打散后又重新集中起来 的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 “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 力量还很小, 就好比一块小石头; 蒋介石反动派现在的力量还 很大, 就好比一口大水缸。 只要我们咬咬牙, 挺过这一关, 我们 这块小石头就总会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 起义 战士听了毛泽东这十分形象生动的演讲后, 明白了人民必胜、 革命必胜的道理, 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 在这里, “革命必胜” 的道理是抽象的, 而 “小石头” 必将打烂 “大 水缸” 是具体的、 通俗化的, 用后者来说明前者, 很容易被穷苦 的战士所接受。 试想, 如果毛泽东用 “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 和 “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 这样的抽象性语言去论证 “革命必 胜” 的道理, 其结果自然是不容易被贫苦出身的战士们所理解, 当然也就难以达到启发、 影响听众的目的。 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听众形成逼真的视象, 从而感染和打 动听众。同时, 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 听觉、 味觉、 嗅 觉和触觉, 代替颜色、 声音、 形状和气味等作用于第一信号系 统, 使听众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 如触其物, 娓娓动 听, 浅显易懂, 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感染力和说服力。 另 外, 幽默诙谐也是造成演讲语言形象生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由 于幽默的运用, 可以使听众在会心的一笑中, 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里, 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演讲者的思想和主张。这样, 可以加 深听众的理解和印象, 缓解紧张气氛, 甚至可以抓住听众的注 意力, 浓缩演讲中的信息, 从而提高演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