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点中国最徒有虚名最委屈大学

盘点中国最徒有虚名最委屈大学

盘点中国大学一、中国徒有虚名的大学No1、华东交通大学。

这个名字浪费得也有点过分,现在取个带“华东”这种字样的校名可不容易,不知道当初教育部是怎么批准它的。

No2、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人都知道,这就是一烂校。

但偏偏校名取得不错,又是“北京”又是“工商”,结果成了每年分数线最高的一般本科学校之一(有一年在某省竟然创下了近630分最低录取线的夸张纪录)。

幸好今年被教育部黄牌警告了一下,可以让人对其提高点警惕。

No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名字听着很吓人吧,一不小心就让人联想到了大名鼎鼎的“中青政”,但其实只是一所专科学校而已,不知道为什么要取个这种混淆视听的名字。

No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明显是抄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牌子,还冠了个“首都”来标榜自己。

近年来生源不错,看来牌子效益还是有用。

No5、中国医科大学。

名字中带“中国”字样的大学都是同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但唯独它不是No6、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别以为它和以前的“上海工业大学”(已并入上海大学)有什么关系,这只不过是一所刚刚升为本科的普通高校而已,很奇怪的是它以前是成人高校时是这个校名,专科学校时是这个校名,现在升为本科了还是这个校名。

No7、南京财经大学。

这个校名听上去俨然一热门大学的感觉,其实只是几年前由一本(南京经济学院)一专(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一成人高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而已。

No8、北方工业大学。

这所高校是分数最高的一般本科学校之一,但实力如何?我就不去揭人的老底了,反正它在网大的大学排名里名列第276位。

(附带说一句,在这个排名里,它是和南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并列第276位,而北京工商大学名列第311位)。

No9、南华大学。

应该说在地方高校里面,南华大学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但想到解放前的南华大学,总觉得衡阳的几所学校有点糟蹋这个校名。

No10、西华大学谁都知道原来的“四川工业学院”是烂校一所,没想到它拉上个成都师专一下子就变成了这个校名,让填报志愿者无从知道它的实际水平了。

十所“失势”的老牌名校盘点1.中国人民大学:大家也许还记得80年代末调人大的第四副校长吴树青到全国第一学府北大去任校长的事情,那是人大最后的疯狂了。

建国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干部的需求而成立的全国唯一一所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因缺乏理科大强大支持先天有许多不足。

虽然现在暂时生源还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学科建设老化,大多是原来五六十年代的班底。

MBA本是其强项,但风头也让位于后来据上的北大管理学院,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人大与同城的北大清华相比不只是相差两个身位了,甚至要落后于北航了。

2.南开大学:如果要评选八十年代最具品牌的校名,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绝对榜上有名,但如今南开确实落后了。

凭心而论,南开的历史上一直有好运,解放前有张伯苓照料着,并且借西南联大的牌子一下子从二流学校等上了与北大清华比肩的高度,解放后蒙恩于那位并非正宗南开学子的周恩来总理,使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没倒牌子的私立大学。

然而今天的南开是有了差距,老牌的数学化学已经没有了优势,金融专业也没有抓住市场而效益与其学术地位不符,光学专业在全国也不如浙大和西交叫得响。

3.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曾是共和国骄子,其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真正的基础是后来唐敖庆老先生去东北打的天下,有十八勇士闯关东之说,其理科实力也就是今天南大这种地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

随着改革开放后,东北的发展相对落后了,老企业的大批下岗职工困扰着社会,曾经作为东北地区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吉大也与经济一样患了病,人才外流,基础建设严重不足,特别是一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她在经济市场中没有一席之地,原来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独霸北方的地位也没有充分利用,被东大抢得了头筹。

4.武汉大学:曾经是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文科能位具全国前五,理科中的生物和化学学科也一直是全国的前列。

八十年代初与武汉在城市改革领跑一样,武大在刘老校长的带领下成为改革初期的高校明星。

但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校方左的势力影响,争权斗争很利害,科研水平滑坡很快,各种排名都难以进入前十名的行列,特别是与同处武汉的小弟弟华中理工大学的务实进取精神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5.兰州大学:兰大是最令人佩服的学校,地处西北边陲而没有消沉停步,曾经创造了兰大的西部神话,在八十年代末被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列为中国最著名的13所大学之一。

兰大同时又是最无奈的学校,近十年来,虽兰大仍保持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几名院士的带领下,化学、地理等学科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水平由于人才东南飞而形成尴尬的局面,近年的排名总在30名之后,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6.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曾经是京城当年著名的八大院校之一,在大炼钢铁年代红极一时,88年SCI全国前十,EI更是紧次于清华而居第二,这是与其强大的背景实力和求实扎实的作风分不开的。

本来在改名后要适应时代发展调整学科分布的不利因素的,却过于保守拘泥于已经有强大基础的冶金与材料学科,最终随着钢铁行业的萎缩而走向无法替代的衰败。

7.中国地质大学:地大的命运就是坎坷,解放后将全国最优秀的地质学家集中在北京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后来南迁与武汉地院合并,成为后来地质大学的前身,但多数知名学者都留在了北京,造成了后来难以统一的趋势。

八十年代以来,地质专业作为最差环境的专业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屑一顾,地大的生源就成了问题,但还保持着强大的基础勉强维持。

到九十年代问题就全面爆发,教师队伍不稳定,断层明显拉大,虽表面在地学领域里有领先的地位,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考生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8.华东师范大学:曾与北师大并称为师大中的“双璧”,是1959年第一批十六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地处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有良好的江浙文化作背景,是许多青年热衷追求的重点高校。

改革开放后,臭老九的美名使人民对教师的行业僻之唯恐不及,这直接影响了华师大的生源和学校发展,这在九十年代表现得非常突出,与其原有实力及地处上海经济前沿的地位很不相称。

在北师大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同时,华师大没有抓住机遇,在上海其他高校的复旦、交大、同济都在市场中茁壮成长的时候,华师大也没有抓住机遇。

9.中国科技大学:从八十年代的辉煌逐渐跌入低谷,学生忙出国,老师想赚外块,导致学校的水平始终提不上去,学校的领导难负重望。

10.同济大学:学校始终偏于个别方向,导致学科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已无无法与复旦交大相比。

(来自:雅虎网)中国最受委屈的十所大学新华网(2003-04-08 12:42:02)来源:综合1、兰州大学:被美国《科学》评为中国著名的十三所大学之一,每年的SCI名列前十位,但由于地处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对落后,难有与其成绩相对应的声誉。

2、西安交通大学:老交大的衣钵传人,至今在工科位置仍居前列,但是远没有其上海交大兄弟的良好生源及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甚至连教育部钦定为九所后地方都无钱供养。

3、中国农业大学:为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贡献之大,非常人能够想象,中国人总是以带上农业的帽子而羞于见人,非常优秀的学校就这样被蒙蔽了。

4、哈尔滨工程大学:世人只知道哈军工迁到长沙成了今天的国防科大,却不知道其实是一分为二,象交通大学一般留守的船舶系成了今天的哈船工,已经快要被哈工大吞并了。

5、西南交通大学:唐山交大之余脉,发配西南建设大三线以来,几经周折,将这所老牌的工科院校折腾得差不多了,待重振昔日雄风,似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6、云南大学:携原来西南联大之余威,是著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几乎没落成靠民族政策生存的高校,现在还不如同城的昆明理工能被选上西部建设的十所。

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三十三所研究生院之一,拥有一支无与伦比的强大地学队伍,但近年来属于偏门冷门专业,长期无人喝彩,就快被人遗忘了。

8、四川大学:是目前西部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校,原来的实力并不弱,好象合并没有给它带来很多的实惠,而是不堪重负,难得其应有的声望。

9、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建设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但常年扎根大西北,缺乏必要的支持,地处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抢了其风头,终于没有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家都说它的南迁合肥是失败之举,其实得失兼有,若真是还在北京,充其量也就是人大一般已略显颓势,但毕竟是损失比较大,勉强排在末席吧。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