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南航《材料科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3年南航《材料科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右图为一立方晶胞,A、B、G、H为顶点,C、E、F为棱边中点,求OGC、EFGH的晶面指数和AB的晶向指数。

OGC:(211)
EFGH:(012)
AB : [111]
2)如下图所示的位错环,说明各段位错的性质,并且说明刃位错的半原子面的位置。

由柏氏矢量和位错线的关系可以知道,BC是右旋螺位错,DA为左旋螺位错;(1分)由右手法则,CD为正刃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在纸面上方;(2分)AB为负刃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在纸面下方。

(2分)
3)陶瓷材料中主要结合键是什么?从结合键的角度解释陶瓷材料
所具有的特殊性能。

陶瓷材料中主要结合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1)由于离子键及共价键很强,故陶瓷的抗压强度很强,硬度极高;
(2)因为原子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结合时,外层电子处于稳定的结构状态,不能自由运动;
4)试分析形成枝晶偏析的原因,如何消除?
固熔体不平衡结晶时,从液体中先后结晶出来的固相成分不同,造成的晶粒内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而晶枝间含低组元较多,导致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3分)
可用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消除,即将铸件加热至低于固相线100~200℃,长时间保温,使偏析元素充分扩散。

(2分)
5)C在α—Fe中的扩散系数大于C在γ—Fe中的扩散系数,为什么渗C不在α—Fe中进行,而在γ—Fe中进行?
①α-Fe是体心立方结构,八面体间隙尺寸为0.15(较小),进行渗碳时,碳
在α-Fe中的熔解度很小,渗碳时会出现典型的反应扩散现象。

(2分)
②渗碳在α-Fe中进行时,温度低,扩散系数小,扩散速度慢;
③γ-Fe是面心立方结构,八面体间隙尺寸为0.414(较大),碳的熔解度高,
扩散速度快。

所以渗碳不在α-Fe中进行,而在γ-Fe中进行。

6)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有何差异?
固溶体是固态下一种组元(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组元(溶剂)中而形成的新相;固溶体具有溶剂组元的点阵类型;固溶体的硬度、强度往往高于组成它的成
分,而塑性则较低。

(2.5分)
金属间化合物就是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类金属之间所形成的化合物;结构不同于组元结构而是一个新结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极高的硬度、较高的熔点,而塑性很差。

7) 在单位晶胞中画出立方晶系的如下晶面和晶向:(1 2 1)、
(1 0 1)、[1 2 1]、[2 1 2]

8)试用位错理论解释固溶强化的原因。

固溶在点阵间隙或节点上的合金元素原子,由于其尺寸不同于基体原子,故产生一定的应力场,该应力场和位错产生的应力场交互作用,使位错周围产生柯氏气团;(2分)
由于柯氏气团的钉扎作用,阻碍位错的运动,造成固溶强化。

(3分)
9)试说明晶体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定律
τ=σ0m;σ0=P/A,m=cosϕcos λ ,当外力P一定时,作用于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和晶体受力的位向有关。

(3分)当σ0=σS时,晶体开始滑移,此时滑移方向上的分切应力称为临界分切应力。

(2分)
10)试用位错理论解释细晶强化和加工硬化的原因。

细晶强化:晶粒越细,晶界就越多,阻碍位错通过的能力就越强,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增加,材料的强度提高。

(2分)
加工硬化:晶体在发生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多滑移启动的缘故,导致位错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位错缠结或位错塞积,阻止位错进一步运
动,使得材料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

(3分)
11)用一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加热完毕,当吊出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

试分析其原因。

冷拉钢丝绳的加工过程是冷加工过程。

由于加工硬化,使钢丝的强度、硬度升高,故承载能力提高;(2分)
当其被加热时,若温度超过了它的再结晶温度,会时钢丝绳产生再结晶,造成强度和硬度降低,一旦外载超过其承载能力,就会发生断裂。

(3分)
12) 试利用右图(Fe-O相图)分析纯铁在1000℃氧化时氧化层内的组织和氧化浓度分布规律,画出示意图。

答案:
13)试分析冷变形量对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临界变形量之前,晶粒尺寸不变;临界变形量范围,晶粒粗大;超过临界变形量,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粒细小。

二、综合题(共90分)
1. 简述纯金属晶体长大机制及其和固—液界面微观结构的关系。

2. 今有两个形状、尺寸相同的铜镍合金铸件,一个成分为WNi=0.90,一个成分为WNi=0.50,铸造后自然冷却。

试分析:(1)凝固后哪个铸件的微观偏析较为严重? (2)哪种合金成分过冷倾向
较大?(书第123页)
(l)铸件的偏析程度和合金相图有关。

一般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大,说明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大;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大,结晶时
两相成分的差别就越严重。

所以在WNi为0.50的合金铸件中,微观偏析严重。

(2分)
(2)WNi为0.50的合金,成分过冷倾向大。

出现成分过冷的条件为G/R<mc0(1-k0)/Dk0,所以当其他结晶条件相同时,C0越大,就越容易产生成分过冷。

(3分)
3. 画出完整的Fe—Fe3C相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分析含1.2%C合金平衡状态下结晶过程(作图表示),
(2)计算其室温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3)分析含2.0%C合金在室温下组织中观察到少量莱氏体组织的原因。

(1)画出完整的Fe—Fe3C相图
作图表示结晶过程:L、L+γ、γ、γ+Fe3CⅡ、(γ→P )P+Fe3CⅡ;(3分)
(2)相含量(2分):α=[(6.69-1.2)/(6.69-0.01)]×100%=82.2%
Fe3C=[(1.2-0.01)/(6.69-0.01)]×100%=17.8% 组织含量(3分):Fe3CⅡ=[(1.2-0.77)/(6.69-0.77)] ×100%=7.26%
P=[(6.69-1.2)/(6.69-0.77)] ×100%=92.74% (3)该合金在不平衡结晶下,会产生离异共晶。

所以含2.0%合金在室温下
组织中会观察到少量莱氏体。

4. 铜单晶体拉伸时,若力轴为[0 0 1]方向,临界分切应力为0.64Mpa,需要多大的拉伸力才能使晶体开始塑性变形?(10分)(参考书217页)
τ=σ0 COSΦCOSλ(2分)
COSΦ=1/3 (2分)
COSλ=1/2 (2分)
σ=0.646(最后一个6是根号6)。

(4分)
5. 简要分析加工硬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及弥散强化在本质上有何异同。

6. 为细化某纯铝件晶粒,将其冷变形5%后于630℃退火1小时,组织反而粗化;增大冷变形量至80%,再于630℃退火1小时,仍然得到粗大晶粒。

试分析其原因,并指出上述两种工艺不合理之处,请制定一种合理的细化工艺(铝的熔点为660℃)。

(10分)
(1)冷变形5%后于630℃退火1小时组织粗化的原因是:变形在临界变形度范围内,导致少数再结晶晶核形核并长大,工艺不合理;(3分)
(2)冷变形80%,630℃退火1小时组织粗化的原因是:导致再结晶异常长大(二次再结晶)使晶粒粗大,工艺不合理;(3分)
(3)通常在生产实际中使用的再结晶温度是指经过较大冷变形(变形量>70%)的金属,在1h内能够完成再结晶(或再结晶体积分数>0.95)的最低温度。

由Tk=(0.35~0.45)Tm 可知:再结晶温度为150℃左右,较合理的细化工艺为冷变形量为80%左右,300℃左右退火1小时。

(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