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田守望者与哈姆雷特人物及主题比较——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

麦田守望者与哈姆雷特人物及主题比较——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

《麦田的守望者》与《哈姆雷特》人物及主题比较——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摘要: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众说纷纭的评论、各家粉丝的追捧都使《哈姆雷特》、《麦田的守望者》这两部部伟大作品的主人公哈姆雷特、霍尔顿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

两位主人公维特与霍尔顿外在差异很大,但内在却有很多相似性。

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跨越时代、民族和语言的个性模式,特别突出地表现为卓越的资质、出众的才华与缺乏行动、人生失败的对照。

他们是作者的寄托体,是时代的催化物,是社会的栖牲品。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对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小说一经出版,其主人公霍尔顿就受到美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引起了青少年的强烈共鸣,“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满嘴脏话”的霍尔顿也因此成为美国青少年模仿的形象。

《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经典的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

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性格复杂多变,充满矛盾。

这个人物的设立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该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

这部悲剧中表现出来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他对哈姆雷特的描述其实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冲突。

本文从霍尔顿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入手,通过分析其身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两个人物的成长经历等等,探寻这两部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

一、霍尔顿与哈姆雷特的人物自画像霍尔顿和哈姆雷特虽然以不同的方式反叛着现实社会,但他们内心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却是一致的。

正如霍尔顿提出长大之后想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在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它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

”霍尔顿和哈姆雷特都是这样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纯真的爱情理想,守望着对未来最美好的希望。

霍尔顿为什么不肯用心读书,被迫四次退学,那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而且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得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

霍尔顿不愿同流合污,在这个虚伪、丑陋的现实社会里,霍尔顿并没有彻底地堕落,自我放逐下去,在“召妓”这一事件上,他最后并没有跨越雷池,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位外表疯癫而内心善良的人。

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因为过盛的思考与怀疑变得痴言痴语,可谓“满口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此之间,哈姆雷特对生命、社会、爱情的怀疑,是每个知识分子都会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生命存在的怀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已经变成文艺青年们的口头禅,“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虽然他被认为疯癫,却是整个丹麦王宫最清醒最纯洁正义的人。

他深明大义,希望丹麦王国繁荣昌盛。

当雷欧提斯为其父报仇夺取自己性命时,他没有退缩也没有憎恶雷欧提斯,而是继续称赞雷欧提斯为勇士。

二、霍尔顿与哈姆雷特的性格解析图通过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发现,哈姆雷特的矛盾个性正是由于他处于理性的意志和感性的欲求的争夺之间。

前者表现为他对伪善的激烈批判和攻击,以及毫不容情、坚毅果决的除恶务尽的意愿和行动;后者表现为消沉自失的多愁善感和优柔寡断的复仇的延宕。

这一切皆来源于他既崇拜理性又时常陷入感性情绪当中,亦即他在善和美的冲突中的一身两任,无从选择。

他没有成功地完成善的任务,但也没有妥协消极;他试图挽救母亲,最后在国王的阴谋中同归于尽。

可以说,哈姆雷特的死是对善与美的双重身殉。

在霍尔顿身上,体现了对这种矛盾的绝望感。

结合作家的创作生平和文章的自传性,我们发现了主人公的“恋美”即迷恋异性的情结,其中的性困惑是重要的因素。

同时,霍尔顿对虚伪世界极尽嘲讽与批评,他对宗教、文化,其中的文学、电影等、教育现状的鞭挞,反映了他高尚的价值观念和正义的人格,自我受难为代价的人性进步期望使他成为“圣徒式的”善之精神的化身。

同样,他身上共存的坚持善与迷恋美的冲突,使他的生活、学习与爱情都遭到失败,以至他向往走进没有性符号意义的儿童的世界,试图以消解欲望来拯救被撕裂的灵魂。

从对两个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人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具有同一性,那就是处于理性和感性的冲突与调和之间。

这种人格使他们具有极大的魅力,因为他们既拥有精神意志的杰出察赋,神圣高贵;又能多情善感,充满沉醉忘我的生命活力。

这种对峙造成这种个性在善和美双方面的杰出和自我对抗。

在我们的文化成规中,这种双性人格却与“正常”模式相抵触,这是两个人物人生失败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痛苦的基本原因;无可避免的人性中善与美的矛盾则内在地决定了他们个性的悲剧性质。

由于文明对人性的内在冲突有着压抑与消解的效果,当这种独特的人格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会因为它激烈地代演了我们内心的固有矛盾情结而获得心理焦虑的释放,这是我们对两个人物着迷崇拜的原因。

三、《麦田守望者》与《哈姆雷特》各自的主题展示(一)绝望恸哭的信徒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阅读中,深入挖掘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凸显出的孤独迷惘,是集中在霍尔顿想脱离传统束缚的包围圈的挣扎与困惑,这是西方文学作品常见而特有的“孤独”特征。

其作者明显写作时明显具有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更是紧扣二战后时代的文化脉搏,以平庸琐屑、荒诞滑稽的生活景观来还原出这么个“垮掉的一代”的孤独迷惘,这样一来,文章的厚重感明显加强。

他的精神特质是由内至外、由表及里的孤独。

小说开头的一幕:几乎全校的人都在球场上观看橄榄球赛,只有霍尔顿一个人离群索居,,高高地站在山顶。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了霍尔顿无法融入潘西中学所代表的主流社会。

小说的另一个情节是霍尔顿对鸭子过冬的关注,他一次次提及,有两次是他向出租汽车司机打听,还有一次是他喝醉后,半夜里独自一人乘车到中央公园,为了寻找野鸭,险些掉进湖里淹死,可见霍尔顿是多么向往并憧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象征着霍尔顿精神的庇护所,是纯真和爱。

他想象中的守望者就是能防止自己跌入世俗世界。

对物质的追求取代了精神, 单维度的物质发展,最终导致了人们精神的危机,人们开始对整个世界感到焦虑、困惑和绝望。

《麦田里的守望者》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物质生活显著提高,受物质利益的驱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消失,追求物质享受,以金钱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和玩乐主义心理盛行,青年人酗酒,吸毒,人们之间变得冷漠,虚伪。

享受玩乐之余,人们也开始困惑,迷惘,想探寻生活的真谛,想找到精神的寄托,却无可奈何。

所以他们对社会不满,他们失落,惶恐不安,于是他们便沉沦堕落,选择用消极的方式来反抗现实,因此战后这一代美国人也被称作“垮掉的一代”,霍尔顿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二)沉陷过往的愚者复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追问的两个问题。

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虽然公法还不健全,但是复仇已不仅仅是个人申冤平反的行为,而开始被当做野蛮人的野蛮行为,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缺乏理智的控制,对于人类社会没有价值,不应被推崇、容忍或放任。

理性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这个时代所推崇的,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哈姆雷特所追求的。

正是由于人类所拥有的这份理性,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

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

而在理性的支配下,哈姆雷特,只有确认复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可能真正复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理性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虽然拥有复仇的愿望,但是,他同时意识到必须对自己的判断以及由此判断引发的复仇行动的结果直接负责。

特别是当他知道复仇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叔叔时,他必须对自己的复仇行为高度确定。

这就造成了主角在整部剧中,大部分时间的迷茫与怀疑。

通读全文,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这出悲剧里突出的主题并不是死亡劝善,表现的也不是一般地以杀戮和恐怖来进行道德教谕的残忍血腥。

复仇主题的反复出现,是为了配合剧情的发展,把高潮推向复仇的精神力量——对人类生命存在的思考。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竟或人类的命运由谁来决定?而读者跟随主角在一次次地对人类生命的“生与死”的思考,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的激化、日益尖锐化使读者们从尘世中黑暗混乱中,从恐惧、怜悯情感中得到净化。

这正是作者带给我们对永恒人性的思考。

虽然《哈姆雷特》具有复仇英雄的外在表现,发誓要严厉报仇,然而其原罪观念又要求他公正、合理、得体地对待这件事,他要正义地复仇,这而正是全文悲剧性的最本质所在。

四、结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那么的无助与彷徨。

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霍尔顿至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只是他的理想最终也无法实现。

而我们呢,看似有理想,而实际上却碌碌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这样的人生试问又有多大意义呢?总之,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就是一个反复肯定和怀疑的过程。

参考文献:[1]塞林格, 咸荣. 麦田里的守望者[M].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2]周兆祥. 汉译《哈姆雷特》研究[J]. 1981.[3]李振中. 正义之辩: 哈姆雷特形象的再阐释[J]. 外国语文, 2009 (3): 22-27.[4]田佳. 生存的困惑与抉择──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评析[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2.[5]袁锐. 一个孤独少年的心理抗争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症候分析[J]. 科教文汇, 2008 (1): 143-143.[6]史国丽.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型解读[J]. 长安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 105-106.[7]张欲晓. 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 (2): 221-223.[8]韩玲. 暴风雨前的寂静: 哈姆雷特“延宕” 的戏剧性[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44-49.[9]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 (7): 109-1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