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大化县古河乡中心小学韦燕华
摘要: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训练想象力培养
一、激发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迫切愿望是学生克服一切学习困难的内部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生活联系紧密,也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二、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
的丰富。
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三、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
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
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四、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
”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
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
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
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五、广泛阅读,增加积累。
阅读是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想整合,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遇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要让学生多读读或抄一抄,并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这样强化训练,日久天长,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就变成自己储备的表象财富。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词汇,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件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为了使学生清晰地感受、记忆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或是摘录文中精彩、精辟的词语;或是在文中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看法;或是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经过认真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借阅课外读物,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这样,学生经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表象,在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时自然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