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公益性岗位管理调研报告
某市公益性岗位管理调研报告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或社会筹资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从事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各类岗位。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XX市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一方面使就业困难者受益,另一方面也延伸了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了社会稳定。
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XX在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公益性岗位基本情况
1、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
我市公益性岗位分为省开发和地方开发两种,XX年开始由省开发第一批公益性岗位,从XX年起,归地方统一管理。
截止到XX年4月,我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607个,其中由省统一开发776个,地方开发831个,涉及4个街道、9个乡镇、21个部门。
2、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
我市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主要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中的大龄失业人员(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低保生活保障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人员、复员军人、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未就业人员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就业人员。
3、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
我市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来源为省就业专项资金,执行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并逐年提高,现每人每月工
资标准为890元(含各项保险个人承担部分,公安另有600元补贴),在全州属上游。
从XX年起,已全部办理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大病统筹)、生育、工伤保险。
4、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
我市不断加强对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XX年成立了XX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市公益性岗位实行了统一开发管理,改变了以往部门代管、职责不清的状况。
目前,除公安、环卫等15个部门外,其余均派驻到各街道、社区和乡镇,采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主管部门、街道、社区共同管理的方法,工资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发放。
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在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市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录用环节还不规范,负责主体不明确,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
此外,人员管理权未理顺,尤其是分派到街道、社区和乡镇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其人事、工资等与用人部门脱钩,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只听从选派部门的指挥,对街道、社区的工作安排不服从、讲价钱,时常出现空岗、迟到、早退现象,虽然各街道、社区也尝试了签到、通报等纪律约束措施,但作用微乎其微。
2、绩效机制不健全。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在人员调配、培训、使用方面各自为政,导致在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评价与考核标准不一,不能做到公正、客观,无法实现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
此外,由于“人、财、事”分离,导致奖惩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3、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自身年龄偏大,加之缺乏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日常业务指导,素质普遍偏低,不仅缺乏工作技能,而且工作能力较差。
4、部分岗位不稳定。
个别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如环卫工、敬老院护理员等岗位,由于薪酬与其他公益性岗位相同,因而人员变动频繁,人员招聘难,不得不违规招聘一些超龄人员(无法办理各项保险),既损害了其合法权益,又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解决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对策
公益性岗位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规范其管理,实现各方“共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推动这一便民利民举措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措施,明确职责,避免推诿扯皮。
要严格人员进出制度,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按照属地就近录用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在符合岗位需求的前提下,确保家庭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