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金字塔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精湛的工艺及巧妙的设计等,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
这两篇文章采用不同的方式介绍金字塔,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指导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学文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对阅读所得的整理再现,检验阅读效果。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资料。
教学重难点:1.了解金字塔,体会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
2.学会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1.今天,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
(出示金字塔图片)2.导入:曾经,它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国度之一,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至今,人们都无法破解金字塔的秘密。
埃及,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文明古国;金字塔,令世人惊叹的建筑。
作者用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字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画面。
今天,让我们走近金字塔,欣赏它独特的美,了解金字塔,让更多的人认识金字塔。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一下作者。
穆青(1921—2003),新华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是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引入,由直观的画面唤起视觉的感知,引发一探究竟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文,要求: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利。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翻译无愧熠熠发光遐想黏着物刀刃埃及泛滥淤泥精湛(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适当简略,以学生自学为主,降低掌握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三、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文章哪些内容充分体现了这句话?请读读课文,找一找。
2.学生读文,找句子。
3.交流找到的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
4.指导朗读:用你的朗读展现你发现的美。
5.欣赏图片。
(出示金色夕阳下的金字塔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片,说说自己产生了哪些遐想。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欣赏美,感受美。
6.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7.关于金字塔,你还了解哪些信息?8.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
9.交流阅读所得,这篇短文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习阅读方法。
(1)有图又有文字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直观、简明、概括性强。
我们要图文结合着看,同时关注图上的细节。
(2)内容较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先浏览,然后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号入座”,进行定位阅读,提取需要的信息,快速地解决问题。
10.你的阅读收获是什么?11.快速浏览两篇短文,说说哪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
12.文中还介绍了古埃及的哪些成就?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欣赏美景,陶醉于美景中。
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感受金字塔的雄浑之美。
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总结全文,提炼介绍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3.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多种形式做展示介绍,对埃及与金字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取得阅读成效。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欣赏夕阳下的金字塔是雄浑之美,又鼓励学生由迷人的色彩美展开无限的遐想,进入文明古国之境,感受古人类的智慧。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
最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则是把阅读所得与搜集的资料进行再次整合,更全面地了解、认识金字塔,实现有阅读、有收获。
20*金字塔[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习烘托、渲染的表达手法,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的建成方式。
3.搜集资料,用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难点]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的建成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给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说说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3.交流不懂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或利用工具书弄清楚意思。
4.思考:文章的体裁有什么不同?(《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为穆青的《金字塔夕照》。
第二篇则是一则非连续性文本,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
)5.《金字塔夕照》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6.《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思考,朗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非连续性文本,为多元的文本形式,即文字描述、数据、图画和示意图、批注等不连续成篇。
)2.“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文中用“”画出描写“金色”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就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三座金山”“金色的光源”等。
作者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烘托金色,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幅瑰丽的,宏阔的画卷。
)3.说说《金字塔夕照》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学生自由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5.说说金字塔不可思议表现在哪儿。
引导学生在散落的图标、示意图,批注,还有文字描述的信息中,进行归纳和梳理,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回答。
6.读懂课文内容,借助文中的批注,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1)第一个批注:为什么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更高的建筑呢?明确:文本里说,金字塔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直到1889年,地球上才有了跟金字塔在高度上可以媲美的埃菲尔铁塔。
在这长达四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居然没有一个建筑的高度能够跟金字塔相媲美,文明的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断层呢。
从这一个批注中,学生很可能就会想到,当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说不定就是有外星人,有远远超越当时人类文明成就的存在,可以这么想。
在后面的内容,讲的是当时的古埃及所取得的文明成就,讲他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发展,讲金字塔周围还有类似的文明成就的存在,好像又在暗示我们,其实,在当时古埃及人有能力建成这样的金字塔。
)(2)第二个批注: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明确:古埃及人动用了无数的人力,利用木筏顺着尼罗河,远从一千多公里外的地方将石头搬运过来。
(3)小组探寻、想象、猜测,交流其他批注中提出的疑问,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文本语言描述的内容和阅读批注的展开自己的推测和想象,学生的想象,结果和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大的方向应该就是这两种可能。
一个是埃及人自己的成就,另外一个可能就是非人类所为。
师小结:语文的教学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去追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关于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至今科学家也没有给出一个科学说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文本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把想象的火花给点燃,让它充满一个又一个无尽的思考,一个又一个大胆的推测。
四、拓展延伸1.说说《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两篇短文哪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
2.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打算一起去金字塔游玩,你会如何介绍金字塔呢?(提示:可以搜集资料;融入你对金字塔的了解;将两篇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今天所学的这两篇短文,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教学板书]20*金字塔金字塔夕照:烘托、渲染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归纳和梳理推测和想象[教学反思]非连续性文本,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的比较新鲜的短文样式,课文由多元的文本形式,即文字描述、数据、图表和示意图、批注等不连续成篇,这是其他文本可能都不具备的特点。
基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文本的多元化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梳理“金字塔不可思议在哪?”并结合文本中的批注,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知欲。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课堂,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