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精萃
针灸学家石学敏教授学术经验
李 力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
石学敏,1938年生,天津西郊人。
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964
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高级针灸研究班,1968~1972年在阿尔及利亚中国
医疗队工作,回国后组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现在成为全
国最大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他主持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和《针刺
手法量学的研究》课题,于1982年和1986年分获天津市级、卫生部级科
研成果。
先后到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
20余次,被国外针灸医学界誉为“石学敏旋风”。
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天津市首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天津市政府授予著名针灸学专家称号,同年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教授从事针灸工作30余年,精研岐黄,谙熟《灵枢》、《素问》,开拓进取,造诣精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治学作风,治病诲人,孜孜不倦,素为同道所称颂。
识神乱病机 倡醒神大法
30年来,石教授对“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得出四点认识,神之所在,脑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生命一切内在、外在的功能活动;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累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
基于这一认识,在中风病的治疗上他创造了“醒脑开窍”针刺法,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转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神无所附,肢无所用,并明确指出神伤不仅可直接产生神志方面的变化,而且也可以直接影响各种器官、肢体、筋肉的功能活动,因此,“醒脑开窍”针刺法以其“醒神”和“调神”为宗旨,既可治疗神志昏迷的中风患者,也可治疗单纯肢体功能障碍的中风患者。
针刺处方中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等穴,并随症加减,治疗中风,每获佳效,据有完整资料的3207例统计,其临床治愈率高达56%,总有效率达98%。
运用醒神和调神大法不仅适应于中风病的针刺治疗,而且在其他各科杂病中,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治疗顽固性疼痛,石教授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运行又与心的运血、泵血功能和神的调节关系密切。
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故治以“调神法”,在原有局部取穴的基础上,重用内关、人中醒神和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
寻针刺规范 立手法量学
石学敏教授于1981年首次正式提出“针刺手法量学”这一新概念,并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即针刺作用力的方向;针刺作用力的大小;针刺施术的时间;针刺施术的间隔时间。
以此为依据,石教授在研究“捻转”这一基本针刺手法时,提出了捻转补泻手法的
DOI:10.13460/j.i ssn.1005-0957.1994.02.001
规范。
1.捻转补泻与作用力方向的关系。
以任、督两脉为中心,左右两侧捻转时,起始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倒转时自然退回,任督两脉腧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
这一临床研究,较之古医家“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左转从子能外乃主阳,右转从午能内行主阴”及近代“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等论述更加具体化、规范化。
2.捻转补泻与作用力大小的关系。
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其频率为120次/分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1转以上,频率在50~60次/分为泻。
此观点的提出,使古人“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的论述,从宏观进入到有数据可循的量学范畴。
3.捻转手法与最佳针刺施术时间。
每个穴位施捻转手法1~3分钟时效应最好,这一研究结果是源于对正经361穴,经外50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使古人关于针刺施术时“针几呼”、“留几呼”的时间概念,有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定义。
4.捻转手法与针刺施术间隔时间。
石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
这正如同西药药理研究中关于药物有效成份的半衰期研究一样,针刺同样存在针刺效应蓄积的问题,掌握好这一蓄积最佳时机,就能使针刺疗效达到质的飞跃。
针刺手法量学的提出,为针灸医学填补了一项空白。
为了证实“醒脑开窍”针刺法量学规范的意义,石教授曾经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学组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在体内血液流变、血脂等多项指标的改善上,都明显优于非量学组。
尊经络辨证 重经筋调治
石教授主张重视经络辨证,结合脏腑气血辨证以开展针刺治疗。
有鉴于此,石教授十分重视对《灵枢》的研讨,特别是对《灵枢·经脉》篇、《灵枢·经筋》篇之经脉循行和病候,经筋循行和病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研究,并赋予新的理解和发挥,结合现代医学对诸病证加以相应归类,指导临床治疗,屡获佳效。
如治疗周围性面瘫,石教授根据手、足阳明,手、足太阳在头面部的循行经络和经筋多居人体表浅部位的循行特点,认为此乃“真中风”之属,其病理机制为正气本虚,卫阳不固,藩篱失守,风客经筋,至卒口僻,目不合,引颊移口,缓不胜收,故立“散风通络,疏解经筋”之法,在常规多穴浅刺和多向透刺的基础上,阳白四透(透向头维、上星、睛明、丝竹空),太阳透地仓,局部阳明经筋排刺,其疗效尤佳。
主调气活血 发刺络新旨
石教授遵循《内经》“阴阳相得,合而为痹,内溢于经,外溢于络”之经旨,辨病机,对气血瘀滞或痰湿瘀阻之证,合古代“络刺”与“拔罐”两法为一体,临床用于治疗哮喘、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带状疱疹、丹毒、臂丛神经痛、静脉炎等20余种疑顽杂症,多获捷效。
石教授认为,应用传统络刺法为血液自然流出,难求其尽,故当施加压之法,点刺后置罐拔之,以使瘀血尽去,邪热尽祛,而新血生矣,同时,医者还可直接观察出血量,达到预定标准,即行取罐,故疗效神速。
在刺络拔罐法临床适应症方面,石学敏教授根据清代医家叶天士关于“久病入络”理论,认为凡病迁延不愈,必影响全身气血运行,故可以刺络拔罐法以通气机、活血脉,祛邪扶正,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治疗哮喘,石教授认为,哮喘久病,本虚而标实,应针刺以补肺气,刺络以泻其邪,遂取大杼至膈俞7对背俞穴,施毫针针刺以捻转补法1分钟,再取两侧肺俞、膈俞,用三棱针点刺3~5点,见血后复置玻璃罐用闪火法拔之,每罐出血量达10ml即行取下,常使患者针后呼吸平稳,心胸豁然,症情大减而收良效。
收稿日期1994-01-18 (黄琴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