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项目外汇典型案例(2018)目录前言 (4)第一部分货物贸易案例 (5)一、真实性审核不到位 (5)案例1银行违规为虚假贸易背景企业办理外汇收支 (5)案例2银行为异地企业违规办理虚假贸易购汇被查处 (9)案例3银行违规为企业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退汇业务 (12)案例4边贸企业利用已结清报关单重复付汇至第三国 (15)案例5银行未对货物贸易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 (18)案例6银行未对异地企业购付汇业务的真实性与外汇支出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 (20)案例7银行未履行“展业三原则”,违规为企业超额付汇 (23)案例8银行违规办理保税仓库货物对外付汇业务 (25)案例9银行为异地企业违规办理售付汇被查处 (27)案例10银行违规办理燃油费超额付汇业务 (29)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31)案例11银行违规为虚假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办理付汇业务 (32)案例12银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34)案例13银行为“账户套利”企业办理虚假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37)案例14银行违规为“内购外结”企业办理虚假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39)案例15银行为“跨币种套利”企业办理虚假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42)案例16异地银行为企业办理虚假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45)案例17企业构造交易办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47)案例18银行违规办理离岸转手买卖购付汇业务 (49)案例19银行违规为企业办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融资和付汇业务 (51)三、贸易融资业务 (53)案例20 银行为虚假贸易背景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 (53)案例21银行为虚假单证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 (55)案例22银行凭虚假单证为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 (57)案例23银行办理虚假贸易融资业务 (61)案例24银行未尽职审查致使企业虚假背景贸易融资套利 (63)案例25银行为变造单证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 (65)案例26银行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未进行一致性审查 (67)案例27银行未按照“展业三原则”要求违规办理出口贸易融资 (70)案例28银行违规办理贸易融资业务 (74)案例29银行未严格履行“展业三原则”办理融资付汇业务 (76)四、预付货款 (78)案例30银行为假报收支类型企业办理一般贸易预付货款业务 (78)前言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是外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项目长期贡献了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的八成左右,代表着国际收支的基本面,在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信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始终将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深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等外汇管理“放管服”改革,出实招、求实效。
目前,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已实现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转变,外汇收支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积极落实经常项目可兑换、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建设,着力压实银行“一线”责任,重点针对高风险业务持续开展监测核查,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案例。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
及时梳理、发布典型案例,对金融机构和广大涉汇主体能够起到剖析疏漏、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督促银行严格执行“展业三原则”,依法依规办理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培育市场主体合规意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本书采编的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典型性,案例发生地域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日常业务办理中普遍存在或经常发生,能够反映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真实性,所有案例均来源于已经查处并结案的真实案件;三是预防性,案例侧重于提示银行严格落实真实性审核责任,引导金融机构和涉汇主体有效防范违规违法行为发生。
第一部分货物贸易案例一、真实性审核不到位案例1银行违规为虚假贸易背景企业办理外汇收支【案例摘要】H企业利用伪造提单与上下家关联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M银行未尽职开展客户调查,以“外汇存单质押+外汇贷款”配套业务为H企业办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支。
M银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见附法规1)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附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第四条(见附法规3)规定,受到外汇局处罚。
H 企业违反《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附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第三条(见附法规3)规定,降为B类企业管理。
【案情介绍】1. 监测发现企业关联交易特征明显外汇局非现场监测中发现,H企业于2016年3月,集中在M银行办理4笔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支,4笔业务存在上下家相同、金额接近、收支间隔极短等特点。
通过调查H企业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上家HLCF 公司信息发现,该公司OSA账户的联系地址与H企业地址相同、联系人有交叉,关联特征较为明显。
同时发现HLCF公司与H企业下家BH企业又有直接资金往来,在时间上3家企业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资金往来呈现一个三角闭环流动的规律性。
以其中1笔为例,H企业于3月14日将457.38万美元汇给HLCF公司,HLCF公司于3月15日汇给BH企业459.50万美元,同时H企业在3月15日收到BH企业汇入的460万美元货款,由此,这笔资金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2. 从经办银行调取业务办理留存单证发现违规嫌疑外汇局从经办银行调取企业办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支留存单证进行核查,发现银行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对企业贸易背景进行尽职调查。
该企业注册资本仅500万元人民币,而其在短短半个月内发生外汇收支金额超过3500万美元,企业规模与收支规模严重不符,但银行未对企业经营情况做进一步调查。
二是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审查不到位。
一方面,交易标的物均为高纯度的医药用品西地那非,而经营医药用品是需要资质的,经了解,企业并不具备该资质。
另一方面,提单托运人B公司为某国一家著名医药公司,通知人为H企业上家HLCF公司,但HLCF公司具有较为明显的壳公司属性,理论上其不具备与B公司开展业务的能力。
但银行审单人员仅对合同、提单等单证的表面一致性及完整性进行审核,未对提单真实性、合理性做进一步审查。
三是银行产品设计与市场主体逐利特性相违背。
H企业本就持有美元,却在M银行办理“美元即期兑法郎+法郎兑美元远期外汇买卖+法郎一年期存款质押+美元一年期贷款”业务。
这种以美元换法郎的产品设计,给企业换来的结果是每笔业务均为亏损,亏损合计7万多美元,显然不合常理。
3. “深入约谈+船公司验单”使业务真相浮出水面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疑点,外汇局对银行和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了约谈。
最终,H企业承认,2016年在M银行办理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其提单是上家HLCF公司的董事、境外合作人L提供的,企业根据提单内容构造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合同和发票,借此在M银行办理“外汇存单质押+外汇贷款”业务,目的是想通过存款获得银行贷款,以便在后续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中能结合银行敞口融资进行跨境套利。
但因H企业是纯贸易型企业,最终没能通过M银行的授信审批。
于是,让银行将其名下的存款转让给关联企业Y公司。
Y公司是一家合成革生产企业,属于银行的“压退”行业,原本面临授信遭压缩甚至完全退出的风险,后经受让H企业存款,Y公司获得了M银行的贷款授信和优惠利率。
外汇局最终通过境外船运公司在境内的分部查实企业提单确系伪造,主要篡改了真实提单的托运人、收货人、通知人、货品、重量等信息。
【处理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经营相关业务……”的规定,外汇局决定对M银行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38.77万元人民币,并处以罚款40万元人民币,同时将H企业降为B类企业管理。
【案例启示】银行要完善内控制度,切实落实“展业三原则”。
此案例中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外汇存单质押+外汇贷款”业务采取全额质押,银行按照低风险业务管理,这不仅使银行“展业三原则”流于表面或形式,也为企业虚构贸易背景提供了很大空间。
为此,银行应对该类贸易融资业务高度警惕,杜绝“资金不出险就意味着业务无风险”的侥幸心理,切实履行对贸易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责任,确认业务办理和叙做产品的必要性,在业务拓展和合规经营之间把握好平衡点,使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实体企业。
案例2银行为异地企业违规办理虚假贸易购汇被查处【案例摘要】2015年,外汇局在监测分析中发现,某异地企业在多家本地银行购汇规模增长过快,通过进一步核查,查出虚假贸易骗汇案。
上述相关银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见附法规1)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附件《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第四条(见附法规3)规定,受到外汇局处罚。
【案情介绍】2015年非现场监测显示,多家异地企业在某地3家银行发生大额购汇业务,为此,外汇局对3家银行进行了重点核查。
2015年7月9日至12月28日期间,P银行为5家异地企业办理7笔大额购汇业务,购汇金额合计2.26亿美元。
该行将企业所购外币转人企业保证金账户,同时与企业签订质押合同及电子汇票银行承兑协议,以质押本金和利息的合计金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并锁定一年远期结汇,合计开立49张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金额合计14.98亿元人民币,该行通过上述业务共获收益175万元人民币。
2015年6月11日至7月8日期间,M银行为10家异地企业办理18笔大额购汇业务,购汇金额合计3.85亿欧元,折合4.23亿美元。
该行将企业所购外币转入企业保证金账户,同时与企业签订质押合同及电子汇票银行承兑协议,以质押本金和利息的合计金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并锁定一年远期结汇,合计开立72张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金额合计27.7亿元人民币,该行通过上述业务共获收益218.81万元人民币。
2015年7月9日至16日期间,X银行为3家异地企业办理6笔大额购汇业务,购汇金额合计2.19亿美元。
该行均在售汇当日,以公司口头取消进口合同暂不支付的指令为由,将企业所购外币转人企业保证金账户,同时与企业签订质押合同及电子汇票银行承兑协议,以质押本金和利息的合计金额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并锁定一年远期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