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
教
育
论
文
【内容摘要】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幼儿园自身的特点来创设各个区域角,利用一切空间资源、材料来进行区角环境的创设。
根据幼儿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来及时增减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
【参考文献】1、《区角环境创设》李建君
2、《在游戏中成长》佚名
姓名:王琳
单位:河南宏力学校幼儿园
浅谈如何进行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
河南宏力学校宏力幼儿园王琳【内容摘要】: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幼儿园自身的特点来创设各个区域角,利用一切空间资源、材料来进行区角环境的创设。
根据幼儿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来及时增减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
关键词:区角活动自主活动物化作品展示内容调整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纲要》的颁布,幼儿园区角的环境正悄悄地展开质的变化。
区角环境创设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的自主活动。
一、《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
对于主动学习而言,幼儿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因此空间品质的呈现不仅是幼儿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也反应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面对幼儿园的桌子、椅子、矮柜等较多局限性较大的“车箱式”活动,且又是较多活动局限于桌面游戏,深感到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
因此应该对教室进行大改造。
利用桌子、椅子、矮柜等不同组合造型进行空间区隔,大小兼容,大则为区,小则为角,消除人为的假象隔断。
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进行立体化活动。
利用过道、活动室、平台等室内外兼容,进行动静交替的活动。
空间的拓展带来了活动内容的丰富,赋予孩子更多的活动兴趣与活动体会,也生发出更多的活动需求。
二、扩大物化材料的多功能性。
浏览《纲要》,不难发现“周围生活”“身边物品”“自然材料”等一类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
说明扩大物化材料的多功能性,淡化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验证性操作材料,正逐渐进入我我们的视线。
作为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左右,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被呈现出来。
反射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其材料都带有玩的味道,二这种带有玩味的活动,一定能够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期盼与创造欲。
反手幼儿冷落的区角,其材料均带有“验证性”,这是由于固定操作材料轨迹使活动本身失去了神秘感和挑战性。
浏览《纲要》,不难发现“周围生活”、“身边物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一类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
说明扩大物化材料的多功能性,淡化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验证性操作材料。
三、作品展示便随意性为归属性
区角活动中环境与材料的丰富性,必定带来幼儿操作成果的多产性。
但为什么在幼儿的视线内,却不容易感受到他们付出心智后留下的足迹呢?观察中不难发现两种现象:一是教师片面地顾及“环境整洁“。
使幼儿的活动成果即现即失;二是对幼儿作品的漠视态度,顺手搁置,很少关注。
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幼儿的不尊重。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变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稚拙的背后透视着孩子的不同风格和智慧,都是孩子的心路历程。
对教师而言能更贴近的走进每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
对幼儿而言,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引导的观念中,“整合性”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但总有貌合神离的感觉。
在先进《纲要.》的背景下,区角活动到底该为幼儿风险怎样的整合内容呢?
(一)内容来源变分科性为整合性
《纲要》的整合理念进一步点化我们:“教育的内容要关注幼儿的心理逻辑”,“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并不是分门别类的”。
1、利用主题背景尝试整合
一是区角设立与主题相关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同一个主题脉络下。
对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行经验串联。
二是分析、筛选主题内容中的一些以操作、试验、探究为主活动内容投放于区角,既满足主题内容本身所需要的操作与探索,也满足个体自我利用与累积经验的过程。
三是将主题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物品展示在区角内,提供个体更多时空、释放好奇、互通信息,为事后群体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平等提供经验准备。
利用:“以什么为主带动其他”的方法带动整合。
意在“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融合起来。
教师重点突破“如何在统一内容中暗含多元的活动价值”。
如过去大多数指向数概念的“排序”活动,教师对它进行改造,除有数形排序外,整合了较多幼儿生活中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常理等等,所有的内容均予情景化会拟人化,每一组内容又以形状、大小、色彩等呈现,并置于一个盘子内。
目的想借排序作载体,带动幼儿对归类及其他与生活学习相关经验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这样的内容整合不仅使幼儿的活动具有“可持续发展”,也帮助教师拓宽了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二)内容调整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成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游戏化与个性化是区角活动非常典型的一个样式特征,因此我们“观察知道立足预期性,服从实际性”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让课程内容追随幼儿兴趣、经验与发展”,使活动设计过程体现《纲要》所要求的师生呼应性原则。
因为涉及到操作,所有内容的调整依托材料的呈现,两者不可分离。
我们还应关注:
幼儿时尚将体现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爱好引进区角,如“遥控汽车”,在过道和平台上设置场景。
既让幼儿体验一起玩车的乐趣,也培养手脑协调能力与目测感。
幼儿关注的社会热点从幼儿对当前社会生活热点所关心的视角中选择题点,等等。
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制作与表现区域,满足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总之,在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形成能力、积累经验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互动的中介。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体现不同幼儿的差异、年龄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做到投放适时、适量、适度,及时调整,适时推进,使区角成为孩子不会说话的老师。
【参考文献】:1、《区角环境创设》李建君
2、《在游戏中成长》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