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旋律
题记——“如果时间能够倒转那有多好,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能有让时间暂停的魔法,那就是摄影,不是吗?摄影是让瞬间变成永恒的魔法。
”
关于摄影,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比喜欢更加多一点,比狂热少一点,从小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傻瓜照相机,直到现在还保存着,还记得初中的时候还在用。
让我记忆尤新地是初二时学校组织班级去上海野生动物园旅游,我带着家里的傻瓜照相机去和同学拍照。
过程还是顺利的,但是回家后,懵懂的我居然打开了相机后盖,胶卷曝光了,大部分照片不能冲印了,只剩下10张不到。
哎,这次教训深刻啊。
小学3年级曾参加了学校的周六兴趣班(每周六上午就上兴趣班,其他正课不上的)。
我们兴趣班的每周作业就是到处拍照,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拍农民伯伯耕作的场景,也可以拍街上店铺熙熙攘攘的样子。
我来自农村家庭,所以农田去的还是比较多的。
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带队的。
在那年的学校艺术节上,我拍的农民伯伯田间劳作的照片获得了校二等奖,这让我大获信心。
也许是遗传爸爸的基因,爸爸也喜欢摄影。
虽然没有很好的设备来满足专业的拍摄,但是对摄影的喜欢是无法磨灭的。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带我出去拍照,带我去码头、去桥上、去楼顶、去农田。
还有在家里的卧室,到处都有我们拍得照片。
到现在家里都有十几年前的老旧照片,虽然时间久了,但是相片并没有发黄,因为在相册里夹了一根根火柴,所以没有变质。
说了那我多,越来越怀念小时候了,可是人总要长大,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了。
刚进大学我就在学生组织招新时报了新闻宣传中心记者团,因为喜欢摄影所以当然是摄影记者。
但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手头没有相机(没有相机在以后的活动中摄影记者比较吃亏),我这个人也知道向父母要钱来买也很不好意思,但是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父母要钱。
出乎我的意料,爸爸爽快答应了,但是我想作为农村家庭,一下子拿出一两千还是蛮不顺手的,我对不起他们了。
俗话说一个人经济上独立了,人格才能独立,可我独立不了。
我买的是数码卡片相机,虽然不是单反机,但是凭借我的摄影技术,我拍出的照片还是得到了学姐学长的好评,所以在此得瑟一下,在学院的网站上也有我拍的照片。
记得在一次培训上一位学姐说过如果能用卡片机拍出单反机照片那就是牛。
虽然这句话稍微有点夸大,但是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不管在什么场合,哪怕是周围全是单反长枪短炮的,总归能找到我小小的卡片机的身影。
讲了那么多杂事,现在得讲讲我对摄影的看法。
摄影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生活。
我喜欢美的事物,在我看来,摄影应该是一种对美的传递,让照片拥有升华心灵的力量。
摄影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深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学习于人交流沟通等方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玩摄影,但这其中有大部分的人出现了分歧和误区,有的一味的在追求设备器材,有的看中于后期,沉迷于后期处理,而往往更多人忽略了前期的拍摄。
对于我来看这两者只能说是不可缺少的客观因素,设备固然重要,后期同样也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利用手里的现有资源去创作最好的作品,主观因素还是要放在前期的拍摄上,前期都做不好何来来的后期呢?
对于摄影,我认为摄影是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它大致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础操作,你要学会熟练操作你的相机,熟悉它的功能。
了解光圈,快门,焦距等一些基础知识。
第二层:是美学构图,这里面主要包括了从美学方面的构图,和独特的欣赏角度,拍摄主题的定位,
第三层:是用光,当你能熟练地运用光的特性,特别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场景选用逆光、侧光、背光等。
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用光的技巧。
第四层:也就是如何完成一个艺术的创作,可以表达某一深刻的主题也可以描述一种纯朴的美。
这与作者的思想水平、文化底蕴及人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了解自己的相机。
我这里就将单反相机。
单反相机也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用一只镜头并通过此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
他的优点是只有一个镜头,既用它摄影也用它取景,因此视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可以随意换用与其配套的各种广角、中焦距、远摄或变焦距镜头,也能根据需要在镜头安装近摄镜、加接延伸接环或伸缩皮腔。
总之凡是能从取景器里看清楚的景物,照相机都能拍摄下来。
缺点是增加反光镜室和五棱镜以后,机身加高、加厚,重量增加;反光镜弹起来的一瞬间还会出现机械震动和噪音;从按下快门钮到启动快门的时间间隔也比其它照相机略长;使用小口径镜头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中取景、调焦,会因取景屏较暗而产生困难,易造成聚焦失误等。
单反相机它的成像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
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其次是美学构图。
首先,我们在拍摄每张照片之前,重点应考虑是采用横拍(横向构图)或竖拍(垂直构图)方式。
其次选好拍摄重心,选好构图方式之后,拍摄的主体重心应该放在照片的哪个地方呢?一般人都习惯将要拍摄的对象重心放在画面的正中间,因为这是一般相机的对焦点所在。
黄金定律。
黄金分割法的比例约为1:1.1618。
当然,我们真正拍摄时大可不必算得那么准确,大概了解两个重点就够了。
如果将拍摄主体放在画面水平或垂直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通常就比放在正中间好。
此外,从黄金分割法还衍生出井字形构图法。
即只将画面用两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再用两条垂直线分成三等分,四条线的四个交叉点都是视线重点所在。
然后是用光。
户外日光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光照条件,尤其是阳光普照的晴天,更是摄影者喜欢的黄金时光。
充足的光线把万物照射得色彩缤纷,如果选择好拍摄角度,可以拍出立体感强、色彩饱和的照片。
特别是对于使用镜头解像力弱的照相机的业余摄影者来说,这种照明能使你有机会拍到清晰度高、层次丰富的图晴日阳光的光线特点。
晴日阳光的光照极强。
这样的光线使摄影者采用慢速胶片并以较高的快门速度和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时,仍能获得较高的清晰度和颗粒细腻、适应高倍放大的底片。
在一天中特定的时刻进行拍摄时,太阳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只要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拍摄角度和被摄者的位置,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在太阳光下拍到顺、逆、侧等光位的照片。
最后是艺术创作。
摄影艺术创作所经历的是一个以生活为源泉,以感知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手段,以情感为动力,以思想为灵魂,并通过照相机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复杂过程。
它要求摄影者必须具有善于观察和感受、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发现和捕捉的本领,在生活、思想、技巧方面进行艰苦的磨练。
因而,摄影艺术创作的必然性,体现于摄影作者遵循摄影创作的规律,依赖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想像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之中。
有人说过:“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人格的自我完善。
模仿形不成风格,正如不可能有模仿的人格。
”纵观世界摄影艺术长廊,我们不难发现,越是有个性的作品,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绘画主义杰出的代表人物雷兰德的代表作《人生的两条路》,其创作特点是:拍摄前经过周密构思,确立主题,画出草图,然后按图拍摄,多底合成。
这样拍摄的照片,从构图布局,到光影色调,都给人以酷似绘画的效果。
摄影艺术不仅要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而且更要注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门通识课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摄影方面的知识,这让我的摄影技术提升了一大步,我一定会在摄影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可以的话,以后还可以去找婚纱摄影这方面的兼职工作,加油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