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秦帝国----裂变》观后感

《大秦帝国----裂变》观后感

《大秦帝国----裂变》观后感
其实我平时是不看电视连续剧的,上一次看《人民的名义》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之所以不喜欢看电视剧原因有三:1、太少。

现在的电视剧数量之多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多是些休闲剧,精品太少,营养价值不高。

2、太长。

动不动就五六十集,七八十集,看完整个电视剧要一个多月,太耗时费力。

3、太烂。

剧情都是套路,看一两集基本就知道整个剧情的发展动向了,除了吻戏、床戏用来博眼球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了。

做为任务来说,对于一道必选题首先排除《商道》,没有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就好比满桌子好吃的菜非到万不得以我肯定不会夹我不喜欢的菜。

《大舜》和《大秦帝国》虽说都是历史剧,但后者相比前者来说离我们年代更近一些那段历史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我就选择了《大秦帝国》来进行观看学习。

《大秦帝国》第一部主要讲的就是商鞅变法的故事,相信大家对这段历史多多少少都有点了解,剧中整个故事情节都是以商鞅变法为核心进行展开的,通过商鞅一系列的变法(现在应该叫改革)使一个贫穷、弱小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有强大的一个过程,根据剧情展开的过程和顺序,我简单的进行了五个字进行概括:穷、寻、变、通、护。

其实每一个民族的人民都是非常热爱自己国家的,秦魏两国长年打仗,并且两国实力相差比较悬殊,但是做为秦国人并没有被战争击垮,反而激起了秦国人民的斗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明知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敢于拿起武器愤然抵抗,这种保家为国奋不顾
身的精神实为可嘉,但国弱民贫,士兵连最基本的武器和护甲都没有,马无粮草,兵无饱饭也是不争的事实,少梁一战惨胜换来的筹码却只能以割地求和的方式换来暂时的喘息,这一喘息的机会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昏庸的国君只会用来苟延残喘,但是英明的国君是不会白白浪费这次机会的。

很显然嬴渠梁是英明的,他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他深深的知道穷则变,变才有可能通的道理,他明白变法的重要性,更明白人才的重要性,求才若渴就要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很多人求才是真心实意但却放不下架子,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才是求来了但两颗心却没有融为一体,心是散的焉有成功之理。

嬴渠梁敢于放下架子坦诚相待也是能招来真才的原因之一。

平台招人才,同时人才也在选平台,卫鞅游历列国富有治国才学,他在挑,他在等,他看到秦国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为了保卫国家而做出牺牲,他被这种精神而折服,同时也被嬴渠梁求才若渴的真诚而感动,于时二人一拍即合便揭开了秦国变法的大幕。

变法和改朝换代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是需要经历斗争和牺牲的,同样,做为变法的鼻祖《商鞅变法》也同样需要经过这么一个过程。

我个人认为这次变法能够成功主要有三点:1、君臣同心2、敢于放权3、用人不疑。

首先君臣二人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并且对于为什么秦国会贫穷落后的原因,他们二人有空前一致的共识,也就是说他们目标一致,共识相同,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向目标前进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了,经过三天三夜的
彻夜长谈后,具体的细节问题也有了一个轮廓,接下来就是体现君主大气的一面了,那就是放权,先是扫清面前阻碍变法的绊脚石,让原老重臣一边凉快去,启用支持变法的新人,并且全部都赋予实权,不至于变法过程中缚手缚脚而无法大展身手。

最后就是用人不疑,变法和改革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肯定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的,这就好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样,所以时间一长肯定会有人跳出来捣乱或有质疑的声音,这就需要君主给予有力的支持以及顶住压力的决心,由其不能有的就是对这件事持有怀疑的态度,就像马云说过的那句话一样:今天很艰难,明天会更难,后天会很美好,不过好多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当然对于卫鞅变法的能力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首先从徙木立信开始,逐渐改变了民不信官,官管不了民的混乱局面。

他知道违法不究就会导致执法不严,执法不严就会导致有法不依,有法不依那还不如无法可依,制定了法律不去严格执行要法有何用,要想试试法律这把刀好不好使就必须用大事去验证,事实证明这把刀好使,但同时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是从上往下严格执行,从上往下执行开始时难度会非常大,但是一但攻克了第一个难关处理后面的困难就会势如破竹,如果从下向上开始执行,一开始可能会非常见成效,但是一但遇见第一个难题处理不好的话,后面的困难会一个比一个大,直到遇到一个无法处理的难题就会导致改革不了了知。

改革关键是看能不能改了王孙贵族的革,历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趋利于百姓的,趋利于权贵是不用改革的。

同时他还知道变法一定要具有一致性,不能不同的地方执行的法规不
一样。

变法成功与否不是国君说了算,也不是老百姓说了算,是要通过事实的验证结果说了算,事实证明秦国的变法是成功的,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兵源的丰富,战力的提升等等都通过失地收复之战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卫鞅的文韬武略。

开国容易,守国难,变法也一样,变法容易护法难。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趋利于百姓的,同是是损利于权贵的,但是权贵又是最有可能破坏变法的,这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

前百说过变法和改朝换代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是需要经历斗争和牺牲的,但是有些人在改革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小丑,有些人扮演的却是英雄的角色,卫鞅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成功的走完了英雄的一生。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的这句话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