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唐代中期的诗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唐代中期的诗论【圣才出品】

第2章唐代中期的诗论
2.1复习笔记
一、杜甫和元结
(一)杜甫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2.著作:《杜工部集》。

3.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集古典诗歌艺术的大成。

4.杜甫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他具有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2)他认真地多方面地向文学遗产进行学习和借鉴。

他同情人民、认真地多方面地学习和借鉴的精神,不但体现在他许多诗歌创作里,而且也反映在一部分以诗歌形式写作的理论批评中。

(二)杜甫的文学主张
1.重视思想内容
(1)他具有浓厚的儒家仁政爱民思想,要求诗须有益于国家人民;他非常重视《诗经》、《楚辞》以来我国诗歌密切联系现实的优良传统。

(2)具体表现
①常常赞美“国风”、“楚骚”。

②对陈子昂和元结的评价中间
a.杜甫认为陈子昂的诗歌可上继具有怨恻特色的骚雅,表现了对国家的一片忠义之心,可以永垂不朽。

b.杜甫认为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诗可与星月争光,因为它们具有热爱人民的内容,辞情慷慨的特色。

(3)杜甫重视诗歌的比兴讽刺性能
以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继承杜甫的这一传统,把这一体制大力提倡和创作,形成了中唐时代以新乐府为主体的讽谕诗创作高潮。

(4)杜甫认为诗歌还具有陶冶性灵、遣兴排闷的作用
原因:刘、钟二家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身、观赏作用,冲破了汉儒片面强调作品为政治教化服务的狭隘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杜甫这方面的言论正是继承了刘勰、钟嵘理论的传统。

2.注意艺术形式
(1)杜甫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
具体表现:
①杜甫非常重视诗歌的遣词造句。

②杜甫也很重视诗歌的格律。

(2)杜甫对待文学遗产是抱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态度。

他善于吸取前人作品中思想或艺术技巧的精华,作为自己创作的营养。

3.尊重多种风格
(1)杜甫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①他一方面赞美“鲸鱼碧海”的宏伟气魄,另一方面又重视“清词丽句”。

②一方面钦佩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也赞叹孟浩然、王维的“清诗”和“秀句”。

(2)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深刻评价
①杜甫指出李白诗歌雄俊飘逸、擅长七言歌行,受到鲍照乐府歌行的影响。

②杜甫又认为李诗清新之处似庾信,佳句似阴铿,指出了李白诗歌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理论原则
(1)杜甫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很强调思想内容,同时又注意艺术技巧;
(2)一方面推重古体,另一方面又爱好近体;
(3)一方面推重风格的雄浑古朴,另一方面又重视清丽华美。

(三)杜甫文学观的影响和意义
1.杜甫在他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之下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在“别裁伪体”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评价,不作笼统的否定。

2.杜甫以短小精悍的七绝体裁来评述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对后人很有影响。

(四)杜甫作品的“沈郁顿挫”风格
1.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称其作品“沈郁顿挫”
(1)“沉郁”原意是指其辞赋构思深沉,在思想文词两方面均具有深厚功力;
(2)“顿挫”则指其赋在结构表达方面,做到音情抑扬顿挫。

2.后代评论者往往利用“沉郁顿挫”这一词语赞美杜诗,把“沉郁”理解为悲怆的思想倾向,并和杜诗忧国忧民的哀思联系起来。

(五)元结的文学主张
与杜甫同时期的元结在诗文创作和文学主张上都颇有特色。

1.元结文学主张的特色,是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国家大事,要对君王发生讽谏作用
(1)元结继承了《诗三百》的关于采诗和美刺作用的见解,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的社会
作用。

(2)影响和意义:元结的作品及其文学主张,对稍后白居易、元稹等提倡讽谕诗、新乐府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元结一方面提倡诗歌要发生规讽作用,同时对当时许多不良的诗歌进行了批判
(1)元结不满意当日那些缺乏讽谕内容、追求艺术美的作品,也体现了他要求诗歌发挥讽谏作用的主张,但又表现出他对待文学的片面狭隘观点。

(2)元结笼统地指斥它们,表现出他对文艺表现日常生活、怡情悦性的功能认识不足而进行排斥,其主张显得片面狭隘。

3.元结的复古思想特别浓厚
(1)主要体现:他把传说中上古时代帝王的乐歌视作理想的音乐和诗歌,惋惜它们后世失传,作《补乐歌》十首,歌辞多数采用古朴的四言体,希冀追复上古之声。

(2)评价:元结是彻底反对艺术创新的复古者,大大束缚并降低了他的文学成就。

4.元结“可戒可劝,可安可顺”的文学主张
影响和意义:对后来白居易兼重讽谕诗、闲适诗的创作思想,发生了直接的启发作用。

二、皎然、高仲武
(一)皎然简介
1.释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简称昼。

湖州长城人。

2.著作:《杼山集》十卷。

《诗式》有一卷本、五卷本两种,以五卷本为完备。

3.五卷本《诗式》是现存唐人诗学著作中分量最大的一部。

4.内容及其意义
(1)卷一着重说明作诗的原则和方法,有不少有价值的看法。

(2)卷一尾部和下面四卷,分五格品诗,每格各举许多诗句为例,借以通过实例来指示诗格高下之分,为后学取为法式。

(3)其间穿插了十来条评语,评价历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更为直接鲜明地表现出著者的批评见解。

(二)皎然的文学主张
1.情与格并重
《诗式》以四卷多的篇幅,分五格品评汉魏至唐代诗歌。

五格的区分,以情、格二者为衡量。

(1)大致说来,他认为第一、第二两格,情格俱高;第三、第四两格,情格稍为低弱;第五格情格俱下。

①情指感情,要求真挚高远;
②格指体格、格力,要求高雅健壮。

(2)皎然对诗的内容,主张情要真实丰富,立意要高,兴要远。

对于题材,着重在表现日常的各种生活感受,不注意反映政治、社会现实,进行讽谕。

在这方面,其诗歌创作倾向与主张是一致的。

(3)皎然十分重视诗的体格、格力。

皎然主张格要高远、高雅,由于重视高雅,皎然对俚俗的作品颇为不满,他把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宫体诗的一些例句,都放在情格俱下的第五格。

(4)《诗式》从情、格二者来衡量作家作品,实际是从思想感情、体格风貌两大方面着眼进行评价的。

2.论诗歌创作艺术
皎然论诗,重点放在指陈诗歌艺术的高下以及作法方面。

(1)主张自然和人工相结合
①皎然论诗,很重视自然
a.皎然所重视的自然,是跟人工的锻炼互相结合着的,而不是单纯的质朴。

b.他阐述自然之美,必须经过人工的锻炼,必须经过苦思的创造,“貌若等闲”,实际出于艺术的功力。

②因为重视自然,皎然对沈约的声律论深表不满。

但皎然并不是完全否定声律,他所反对的是那些拘限声病,“溺而不返”的现象。

他主张“用律不滞”。

③皎然自然和人工结合的主张与殷瑶之论是相通的
皎然主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原因:盛唐诗人于创作,往往一方面提倡恢复汉魏古诗的质朴刚健之风,另一方面又吸收西晋以至齐梁诗的工丽,创造出融合历代之长的新诗歌。

(2)主张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要注意不偏不倚,具有适度感与中和之美。

(3)重视诗歌要写得“情在言外”,有“文外之旨”
①具体观点皎然很重视诗歌要写得“情在言外”,有“文外之旨”,即含蓄有余味。

②影响和意义:皎然“文外之旨”说为以后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开启了先路。

南朝文论家已注意到诗歌要写得意蕴丰富,含蓄而有余味。

皎然、司空图的言论,在这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对陈子昂的看法和复变问题
(1)皎然的创作倾向和他的文学主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诗论重视诗的体制、格力、技巧等问题,不注意诗的社会内容。

因此,皎然对唐朝初期诗歌关注国事民生的陈子昂不赞同。

(2)皎然在谈通变的问题时,说明学习传统和变化创新二者应该互相结合
①意义:这是对的。

复变结合,正体现出继承和革新的创作精神。

这跟他的自然和人工。

相关主题